第一、“腐爛法”。 取龜板、龜殼以清水浸泡, 每日換水一次, 約1個月(夏季20天, 冬季40天)。 去淨肉皮, 洗淨, 日曬夜露至無臭氣即可。 此法因生產週期長, 對龜板本身之療效有一定影響。
第二、“蒸煮法”。 198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敘述的炮製方法如下:取龜腹甲, 置蒸鍋內, 沸水蒸45分鐘, 取出, 放入熱水中, 即用硬刷除淨皮肉, 洗淨曬乾。
第三、“發酵法”此法可縮短加工週期, 提高產品品質。 具體做法是, 將龜板以20度的水浸泡2天, 去水, 加入卡氏罐酵母液適量(用量為浸沒龜板所需液量的1/6—1/3, 並加水沒過龜板, 蓋嚴。 兩天后, 溶液上層起白膜,
第四、“沙炒或烘乾法”。 用海沙或烘乾機將龜板、背殼烘乾後搗碎, 放進酷鍋中, 每公斤醋可放5公斤碎龜板, 煎煮而成, 其藥效同上。 龜板的主要成分為動物膠、角質、蛋白質、脂肪、磷和鈣鹽等, 並含無機物(碳酸鈣、磷酸鈣)36.08%, 蛋白質36.14%, 其他成分17.78%。
第一、滋陰壯陽。 經長期驗證, 龜板味甘、鹹、微寒。 臨床上常與牡蠣、鱉甲、幹地黃、甘草、白芍、麥冬、阿膠、麻仁等相配(三甲複脈湯), 用以治療熱病傷陰、高熱不退、抽搐掠厥、心煩躁據、舌質紅絳、脈細數沉等症。 若熱灼真陰, 脈氣虛弱, 舌絳苔少, 有欲脫之勢時, 可加五味子及雞蛋黃(大定風珠), 以熄風鎮痛, 補陰救脫。 臨床上還常與熟地、知母、黃柏、豬鱉等配伍(大補陰丸),
第二、益腎健骨。 臨床上與當歸、牛膝、乾薑、虎骨、鎖陽、白芍、陳皮、知母、黃柏配伍(虎潛丸), 用於治療肝腎不足、筋骨不健、腰腿痿弱、行步乏力、小兒骨軟和囟門不合等症。
第三、涼血止血。 臨床上用於陰虛血熱所致的崩漏帶下, 常與黃柏、黃芩、椿根皮、香附、芍藥等組方(固經丸)。 此外, 近代有用龜板治療以下多種疾病:
1.龜板配阿膠和六味地黃湯, 可用以治療陰虛型慢性腎炎, 對治尿蛋白有一定作用。
2.用龜板治療結核病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治療肺結核的骨蒸勞熱、潮熱、盜汗, 具有解熱作用, 並可補充鈣質和其他養分;二是適用於結核性疾患。
據有關資料稱, 將龜殼燒炭存性, 研為細末, 棗泥為丸, 每服一丸(6克), 日服2次, 可治骨結核、肺結核及淋巴結核。 連服1-2個月效果顯著。
民間還有用龜板研粉調凡土林或香油外敷治淋巴結核, 無論病灶是否潰爛, 上藥後均有效。 如能配合使用其他抗結核藥物, 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