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蓮, 顧名思義, 指可以在碗裡栽培的小株形荷花。 因其小巧玲瓏, 可置於案頭欣賞, 陶冶情趣, 深得廣大愛蓮朋友的喜愛, 都想種上幾盆自娛, 但栽植後開花卻不從人願, 弄得十分掃興, 這是不曾摸清碗蓮對水、土、光、肥的習性要求, 若能順其性進行栽培管理, 定能為你增添無窮的樂趣。
碗蓮需要的環境條件, 最難掌握的是肥料的管理, 施肥當否, 往往是栽培成敗的關鍵所在, 更多的時候是施肥過量、過密, 釀成肥害而失敗的。
大家知道, 碗蓮的藕秧一般只有鋼筆大小, 盆碗口徑20cm左右, 基質僅為盆碗深度的3/5。
可見, 栽培碗蓮不必施基肥, 甚至採用太肥的塘泥做基質, 還得拌合一半園土較安全。 初栽時, 若發現盆碗裡的水泛綠, 並鼓氣泡, 浮葉色澤灰暗、捲縮而不增大, 這是碗蓮發出的肥害信號, 應立即採取“解水”措施, 即每日多次滿盆(碗)澆水, 使水外溢, 藉以沖淡盆碗內的肥液。 如此處理2—3天后, 肥害症狀未緩解, 表明解水一招不濟事, 應拔起藕秧, 換土重新栽植, 才有希望成活。 重栽成活後對開花無影響。
當碗蓮長出立葉, 證明邁過成活關, 地下莖生長正常。 盆碗中基質所含營養已消耗很多, 這時便應施追肥補充營養, 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
如此說來, 栽培碗蓮施肥必不可少, 但應注重的是追肥而非基肥。 如何生理施用追肥?各地均有妙法。 長江流域一帶習慣的追肥方法有二:其一, 將桃核大小的生豆餅, 塞入盆碗中央泥中, 讓其慢慢發酵, 不斷施放養液供藕根吸收。
此法優點是, 施用一次間隔時間較長 , 省工省事, 操作簡便, 無污染。 對栽種在荷缸裡的大、中型荷花效果顯著, 在小小碗裡應用則欠妥。 主要是施用量難控制, 所謂“桃核大小”的生豆餅團, 不過是經驗之談的形象概念, 而不是計量標準。 加之, 豆餅質地有差異, 施肥又因人操作的尺度不同,
90年代以來, 改用速效複合片肥, 每次每盆碗施3—4片, 劑量一致, 安全可靠, 值得推廣。 其二, 用腐熟豆餅或動物糞便作追肥, 施後立竿見影是最大優點, 缺點是對環境污染, 操作不便, 稍不留意便沾汙荷葉而出現焦斑, 有礙觀瞻。 此法同樣不易掌握施用量。
近幾年, 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出對碗蓮的田間管理, 採用有機肥料, 澆水必帶肥, 水不斷, 肥不止, 即薄肥勤施的方法進行管理, 既不傷苗, 又保證了碗蓮對營養的需求, 效果較好。
具體作法是: 肥料為豆餅, 捶成塊, 儘早投入溝漕或大小缸浸泡漚制, 使充分腐熟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