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健康

詳細介紹魚魚疾病的防治

一、正確診斷, 對症下藥
1、正確診斷是治好魚病的關鍵。 只有診斷無誤, 才能對症下藥, 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診斷魚病的過程中, 除要從病魚自身情況(品種、數量、大小、活動等)、飼養管理情況、氣候水質情況等方面綜合考慮外, 還要對病魚做詳細解剖, 若肉眼不能確診或症狀不明顯時, 再結合鏡檢做出準確診斷。
2、對症下藥是正確給藥的基礎, 切忌亂用藥。 細菌性疾病如赤皮、腸炎、爛鰓及暴發性魚病等, 應使用滅菌藥物內服加外用。 寄生蟲引起的魚病如中華鰠、錨頭鰠應使用滅蟲藥物內服或外用。 如果用藥不當,
細菌性疾病用殺蟲藥或寄生蟲病用殺菌藥, 不但起不到效果, 還會浪費資金, 貽誤病情。
二、瞭解藥性, 正確選藥
1、外用藥在殺滅水中病原體時, 也殺滅了水中其它浮游生物, 從而破壞了池塘的正常生態平衡, 因此在潑灑殺蟲或殺菌劑後, 應根據水質的變化情況對水體進行相應的調節。
2、在使用外用藥時, 應瞭解某些魚類對藥物的敏感性, 如淡水白鯧、鱖魚、克氏螯蝦對敵百蟲較為為敏感, 養殖這些品種的池塘, 應禁用敵百蟲及所有的有機磷藥物, 青蝦對菊脂類藥物、晶體敵百蟲、硫酸銅敏感, 烏鱧對硫酸亞鐵敏感等, 選用藥物時要特別注意。
3、注意有些藥物的理化特性, 是否應防潮、避光等。 如漂白粉、生石灰易受潮失效,
應乾燥保存, 高錳酸鉀見光易氧化, 應存於陰涼乾燥處, 避免陽光直射。
此外, 外用藥的使用還與水溫、水質等有關, 一般來說氣溫高, 藥物毒性大;池塘水質肥, 藥效下降, 水質呈鹼性, 大多數藥物藥性減弱, 甚至失效;溶氧越低, 藥物對魚類的毒性越大。
三、用量準確
寵物網小編介紹, 任何藥物只有在其有效劑量範圍內使用才能安全可靠, 達到治療效果。 用量不足, 達不到治療效果或無效;用藥過量, 會引起魚中毒或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同時加大了用藥成本。 因此在計算用藥量時, 必須把握:第一、在瞭解用藥物件、確定用藥濃度的基礎上, 計算用藥總量時, 應根據內服、潑灑分別確定, 內服藥的劑量按魚的體重計算, 外用藥按水的體積計算;第二、用藥療程一定要足,
在治療時潑灑外用藥物應連用2~3次(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內服要用夠一個療程(西藥為3~5天, 中草藥為5~7天), 嚴重時可延長;第三、水質較肥時, 藥物的用量要大些, 反之要小些;第四、在給魚苗施藥時, 藥量一般為成魚的一半。
四、正確選藥, 合理配伍
當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配合使用時, 其藥效會因相互作用加強或消減(協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因此, 在使用藥物時, 要注意藥物合理和正確地混合使用, 特別是在不瞭解藥物是否產生相互作用時, 不應盲目地混合應用, 否則, 會引起藥效的減弱、失效或引起魚的中毒死亡, 具體使用時應查閱漁藥手冊。 如硫酸銅搭配硫酸亞鐵可提高硫酸銅的藥效,
氯製劑與生石灰混合會減弱其藥效, 敵百蟲與生石灰混合會產生敵敵畏使魚中毒;鹼性藥物與酸性藥物的使用時間應間隔三天以上。
五、用藥及時, 防止延誤
在養殖過程中, 特別是魚病高發季節, 要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 避免因治療延誤而造成更大損失。
六、避免產生耐藥性
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 會使病原體產生抗藥性, 降低防治效果。 因此, 應選擇幾種藥物交替使用, 延緩抗藥性的形成, 提高藥物防治的效果。 如在治療細菌性疾病時, 氯製劑、溴製劑、碘製劑、三氧化氯交替使用;治療寄生蟲性疾病時, 敵百蟲、菊脂類殺蟲劑、伊維菌素等輪換使用。
七、用藥時間正確
春秋氣溫較低, 應在晴天中午潑灑藥物;夏季高溫時,
應晴天上午9~10點, 下午3~4點用藥;早晨、傍晚儘量避免用藥;在陰雨天、氣壓低、魚浮頭或浮頭剛消失時, 除增氧類藥物外, 禁止潑灑其他藥物, 否則會加速魚的死亡。
八、施藥方法恰當
1、潑灑藥物治療魚病時, 應先餵食後潑藥, 禁止邊灑邊餵食。 對不易溶解的藥物應先充分溶解, 而後潑灑。 剩餘藥渣不要隨意丟棄, 以防人畜中毒, 更不可將藥渣潑入池中, 以免魚誤食中毒。
2、潑灑藥物時, 要從上風頭逐漸向下風頭潑灑, 使池塘中的藥液充分混合, 防止人中毒。
3、喂內服藥餌時, 先停食一頓或一天, 而後投喂。
4、水較深的養殖水體, 施藥時操作要慢些, 使藥物均勻擴散, 有條件的要開動增氧機, 防止上層藥物含量過高, 造成魚類中毒。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