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鯛的常見疾病以及防治
〝嗯?奇怪!昨天還好好的啊!今天怎麼會死掉咧?!〞很多時候聽到有人發出這種疑問, 飼養短鯛常會發現鯛兒突然行為舉止怪怪的!說是得病, 但是又診斷不出原因, 之後就是暴斃而死, 前一天還花枝招展、生龍活虎, 隔天就香消玉殞了.....。 相信這是短鯛迷們心中永遠的痛。 短鯛對於水質的要求雖然較高些, 但也決不是要求嚴苛的魚種(一般 3~5 天換掉 1/3 的水就絕對沒啥問題啦!), 偏偏很容易因為環境不適加上魚體本身帶有過多病源而生病死去。 金錢的負擔是其次, 一隻美豔的魚被自己照顧到死,
疾病的產生, 一般是外在的環境或內在生理平衡變化過大時, 魚體本身無法適應, 此時致病因數有機可乘而產生疾病。 然而要產生疾病, 必須要如下三大致病因素同時成立:不良的環境、受壓迫的魚只、病菌源的存在。 只要隔絕以上三個條件的其中之一魚只便不會生病。
1.不良的環境: 環境是使得短鯛生病最的主因。 所謂環境, 包含水溫、水中硝酸鹽濃度、pH值、硬度、水中溶氧量 ... 等魚類生活的因素。 當魚只于不適合生存的環境中,
2.受壓迫的魚只:當魚只過度緊張時, 體表會發黑或幾乎無色, 到處亂衝撞。 壓迫一部份是來自不良的環境, 再者是人為的侵擾和水質劇烈的變化 ... 等。 像是剛買來的新魚, 經過長時間運送到家時, 常會有上述之現象。 此時應該先將裝新魚的袋子連水整個直接浸入魚缸裡 20 分鐘, 等袋裡的水溫和魚缸裡的水溫漸漸相同時,
3.病菌源的存在:魚缸裡存在著許多病菌源, 魚只的體表亦有許多病菌源。 當魚只的健康狀態良好時, 則能抵抗病菌達成平衡不會發病, 但病菌源依然存在。 當環境一旦惡化時, 抵抗力低的魚只就會生病。 因此魚缸一定要定期換水, 移除廢物並且減少病菌源。 病菌源的種類很多, 包括細菌、寄生蟲、病毒 ... 等都屬於病菌;病菌源同時也存在生餌當中。
疾病的種類的判斷
1.魚只的行為:
a. 浮出水面、呈呼吸困難貌:此為缺氧的症狀。
2.魚只的遊動方式:
a. 魚鰭縮起折皺、遊動無力、體表常摩擦石頭:判斷為皮膚性寄生蟲或感染柱狀病原體, 造成體色轉黑。 b. 魚只打轉遊動:判斷此為迴旋病或是其它疾病的末期症狀。
3.魚只的體型改變:
a. 畸形或體型改變:判斷為外傷或是天生遺傳畸形, 或發育不良。
常見的短鯛魚病
1.白點病
是最常見的魚類疾病, 尤其在寒流來時(水溫下降)會發病, 由白點蟲所引起的魚病, 一開始只有一兩點, 但不久就蔓延開來, 嚴重時全身會佈滿如同鹽巴顆粒大般的小白點, 病魚會一直用身體磨擦底砂或石頭, 試著刮掉附著在身上的白點蟲。 會傳染。 發生白點病主要的原因是水溫變化(下降)太大, 再加上水質不良所造成的, 可將溫度升高至 28°C 以上或使用甲基藍加鹽巴, 二者並施效果更佳, 而鹽不能加太多。 但是一般來說, 短鯛不太會得此病, 要不然也會自行痊癒, 不用太擔心。
2. 爛鰭、爛尾、爛鰓病
發病的魚只,魚鰭尾端邊緣會呈白色混濁,然後開始潰爛,鰭條組織糜爛糊開,並且會產生出血性血斑;病發于頭部時會造成向腦部潰爛呈一洞窟,稱為洞頭病。發病原因絕大部分是水質不良引起,並且在溶氧量低、排泄物過多或是溫度、 pH值急劇變化時,最容易發生細菌類如柱狀細菌的感染。會傳染。預防時應避免水溫及 pH值驟變,並且注意水質的污染。處理時可用磺胺藥劑口服或抗生素、咈喃劑藥浴。
3. 爛嘴病
病魚的嘴部會因為發炎而呈紅色,嚴重時會潰爛,常會併發有水黴菌的感染,造成有如棉花狀的傷口,在水質惡劣的水族箱中最常見,尤其是因外傷感染而產生的機率會更大。會傳染。預防爛鰓病的方法,亦可適用於爛嘴病。處理方法可用優碘做塗抹或藥浴,也可以使用烴四環素做長期藥浴, 效果不錯。
4.水黴病
病魚的體表附著類似棉絮狀的水黴,魚只變得沒有精神,躲在角落,失去活力。水黴在水溫低時容易發生,溫度上升後大多會自然痊癒,情況類似白點病。病因乃是捕撈、運輸的過程不當,造成外傷感染,或是溫度驟降時所造成水黴附生。處理方法可用甲基藍、孔雀綠或福馬林、優 碘做藥浴,合併使用效果亦不錯,但濃度須減半。
5. 立鱗病
病魚的鱗片會豎起呈松毯狀,起初只是一部分的鱗片,嚴重時會擴散至全身鱗片且全身腫脹,屬於腹水病的併發症,並且伴隨有凸眼的現象。數日後魚只便會死亡。不太會傳染。此病症難以治療,屬於末期症狀,只能於事先預防。 此病因受環境影響很大,水質環境不良且水溫不適時較易發病,也有可能食入帶有病菌源的生餌。所以最好保持魚缸內環境衛生。處理時可利用抗生素連續使用數天,或以食鹽加咈喃劑做藥浴有可能會治癒。
6. 腹水病
魚只腹部腫脹欲裂,嚴重時魚只腹部會向後朝上仰,腹部內充滿了似水液體,魚只尚有活力但身體不太能平衡,幾乎無法游泳,病因一般為食入帶有病菌源的生餌。雖然不太會傳染,一旦發現病魚應立刻隔離,因為死屍可能污染水質。處理時可用注射針筒將腹水抽出,並置於 0.8% 的食鹽水連同抗生素一起施行藥浴,但治癒的可能性不大。
7. 氣泡病
魚只的表皮組織中出現氣泡,尤其在頭部或鰭部,尤其在夏季水溫高、水中溶氧量太高或溶氮量過高時最容易發病,加溫過高或打氣太強亦可能會引起。處理時只要換水或注入新水來改善水質即可,並增加曝氣量,以去除水中過飽合之氣體,病情即可改善,一般來說,此病仍屬罕見。
8. 車輪蟲病
感染的魚只常會以身體磨擦底砂或急劇式跳躍。病蟲寄生于體表時,會分泌白濁黏液;寄生于鰓時,則會分泌大量黏液而造成呼吸困難。車輪蟲通常食入帶有病菌源的生餌。因此預 防時,可先將生餌消毒,用福馬 林浸泡一會兒再餵食。罹病時,可用過錳酸鉀或是福馬林加食鹽水藥浴。
9. 錨蟲
一種白色線狀的寄生蟲,錨蟲會將頭角穿入魚鱗下方,寄生於鱗片下的體表層,有時口部及鰓部都有可能會寄生。觀察到魚只的體表經常拖著一條條白色線狀的物體時,就應該是感染了錨蟲,但是一般魚缸內並不常見,大多是由新買的魚只所帶入。處理時可用鑷子直接將錨蟲拔出,再點上優碘,或以馬速展做短時間藥浴,兩種方法同時使用效果較佳。
10. 駝型線蟲
魚缸中常見的線蟲會隨水流移動,大部分則附著於缸壁,寄生於魚體腸內,再隨糞便排至水中。當蟲體長大後,會將較尖的一端從肛門伸出不停擺動。一般初期感染沒有明顯的症狀,只有體色稍微變黑,等看到蟲時病情就很嚴重了。蟲體長到能從肛門伸出的大小時已具有繁殖的能力,會將蟲卵產出並出落于底沙上,而短鯛又有啄食底沙的習性,易將蟲卵食入造成 感染。會傳染。處理時可用福馬林或腸內驅蟲劑藥浴,浸泡時加強水流。
11. 魚虱
常附著於魚鰭的基部,蟲體很大,被寄生的魚只受到刺激便會在缸壁及缸底磨擦,使得寄生部位發炎而呈紅色,並且魚只的活力會降低。通常魚虱多半是由生餌帶來,故使用生餌喂魚前必須先加以消毒。處理時可用含有機磷的馬速展或地特松 ... 等農藥藥浴,用藥時需增加藥浴液中氧氣含量,也要注意用量。否則魚只會被毒死。當魚只打架、碰撞,或撈捕、運送時不小心造成外傷,傷口很容易有細菌或寄生蟲侵入,所以當魚只有外傷時最好能以抗菌劑治療或以優碘破塗擦傷口。
12. 六鞭毛蟲病
病魚的體色會變黑,不吃餌料而日漸消瘦。會排出白色的大便,並且有拖便現象,寄生於腸道中。會傳染。 處理時可用嘧挫乙醇(Metronidazole)混入飼料餵食。若魚只不吃則進行藥浴。
藥物治療的一般通則與種類
藥物目的可分成兩大類:一種是對付細菌感染或寄生蟲的稱之為治療劑;另一種則為調節劑,用來調整魚類最適應的環境及水質。兩者在使 用上有很大的 不用太擔心。
2. 爛鰭、爛尾、爛鰓病
發病的魚只,魚鰭尾端邊緣會呈白色混濁,然後開始潰爛,鰭條組織糜爛糊開,並且會產生出血性血斑;病發于頭部時會造成向腦部潰爛呈一洞窟,稱為洞頭病。發病原因絕大部分是水質不良引起,並且在溶氧量低、排泄物過多或是溫度、 pH值急劇變化時,最容易發生細菌類如柱狀細菌的感染。會傳染。預防時應避免水溫及 pH值驟變,並且注意水質的污染。處理時可用磺胺藥劑口服或抗生素、咈喃劑藥浴。
3. 爛嘴病
病魚的嘴部會因為發炎而呈紅色,嚴重時會潰爛,常會併發有水黴菌的感染,造成有如棉花狀的傷口,在水質惡劣的水族箱中最常見,尤其是因外傷感染而產生的機率會更大。會傳染。預防爛鰓病的方法,亦可適用於爛嘴病。處理方法可用優碘做塗抹或藥浴,也可以使用烴四環素做長期藥浴, 效果不錯。
4.水黴病
病魚的體表附著類似棉絮狀的水黴,魚只變得沒有精神,躲在角落,失去活力。水黴在水溫低時容易發生,溫度上升後大多會自然痊癒,情況類似白點病。病因乃是捕撈、運輸的過程不當,造成外傷感染,或是溫度驟降時所造成水黴附生。處理方法可用甲基藍、孔雀綠或福馬林、優 碘做藥浴,合併使用效果亦不錯,但濃度須減半。
5. 立鱗病
病魚的鱗片會豎起呈松毯狀,起初只是一部分的鱗片,嚴重時會擴散至全身鱗片且全身腫脹,屬於腹水病的併發症,並且伴隨有凸眼的現象。數日後魚只便會死亡。不太會傳染。此病症難以治療,屬於末期症狀,只能於事先預防。 此病因受環境影響很大,水質環境不良且水溫不適時較易發病,也有可能食入帶有病菌源的生餌。所以最好保持魚缸內環境衛生。處理時可利用抗生素連續使用數天,或以食鹽加咈喃劑做藥浴有可能會治癒。
6. 腹水病
魚只腹部腫脹欲裂,嚴重時魚只腹部會向後朝上仰,腹部內充滿了似水液體,魚只尚有活力但身體不太能平衡,幾乎無法游泳,病因一般為食入帶有病菌源的生餌。雖然不太會傳染,一旦發現病魚應立刻隔離,因為死屍可能污染水質。處理時可用注射針筒將腹水抽出,並置於 0.8% 的食鹽水連同抗生素一起施行藥浴,但治癒的可能性不大。
7. 氣泡病
魚只的表皮組織中出現氣泡,尤其在頭部或鰭部,尤其在夏季水溫高、水中溶氧量太高或溶氮量過高時最容易發病,加溫過高或打氣太強亦可能會引起。處理時只要換水或注入新水來改善水質即可,並增加曝氣量,以去除水中過飽合之氣體,病情即可改善,一般來說,此病仍屬罕見。
8. 車輪蟲病
感染的魚只常會以身體磨擦底砂或急劇式跳躍。病蟲寄生于體表時,會分泌白濁黏液;寄生于鰓時,則會分泌大量黏液而造成呼吸困難。車輪蟲通常食入帶有病菌源的生餌。因此預 防時,可先將生餌消毒,用福馬 林浸泡一會兒再餵食。罹病時,可用過錳酸鉀或是福馬林加食鹽水藥浴。
9. 錨蟲
一種白色線狀的寄生蟲,錨蟲會將頭角穿入魚鱗下方,寄生於鱗片下的體表層,有時口部及鰓部都有可能會寄生。觀察到魚只的體表經常拖著一條條白色線狀的物體時,就應該是感染了錨蟲,但是一般魚缸內並不常見,大多是由新買的魚只所帶入。處理時可用鑷子直接將錨蟲拔出,再點上優碘,或以馬速展做短時間藥浴,兩種方法同時使用效果較佳。
10. 駝型線蟲
魚缸中常見的線蟲會隨水流移動,大部分則附著於缸壁,寄生於魚體腸內,再隨糞便排至水中。當蟲體長大後,會將較尖的一端從肛門伸出不停擺動。一般初期感染沒有明顯的症狀,只有體色稍微變黑,等看到蟲時病情就很嚴重了。蟲體長到能從肛門伸出的大小時已具有繁殖的能力,會將蟲卵產出並出落于底沙上,而短鯛又有啄食底沙的習性,易將蟲卵食入造成 感染。會傳染。處理時可用福馬林或腸內驅蟲劑藥浴,浸泡時加強水流。
11. 魚虱
常附著於魚鰭的基部,蟲體很大,被寄生的魚只受到刺激便會在缸壁及缸底磨擦,使得寄生部位發炎而呈紅色,並且魚只的活力會降低。通常魚虱多半是由生餌帶來,故使用生餌喂魚前必須先加以消毒。處理時可用含有機磷的馬速展或地特松 ... 等農藥藥浴,用藥時需增加藥浴液中氧氣含量,也要注意用量。否則魚只會被毒死。當魚只打架、碰撞,或撈捕、運送時不小心造成外傷,傷口很容易有細菌或寄生蟲侵入,所以當魚只有外傷時最好能以抗菌劑治療或以優碘破塗擦傷口。
12. 六鞭毛蟲病
病魚的體色會變黑,不吃餌料而日漸消瘦。會排出白色的大便,並且有拖便現象,寄生於腸道中。會傳染。 處理時可用嘧挫乙醇(Metronidazole)混入飼料餵食。若魚只不吃則進行藥浴。
藥物治療的一般通則與種類
藥物目的可分成兩大類:一種是對付細菌感染或寄生蟲的稱之為治療劑;另一種則為調節劑,用來調整魚類最適應的環境及水質。兩者在使 用上有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