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平洋一直到加勒比海廣泛分佈的珊瑚礁不但是海洋魚類的繁衍棲息場所, 而且也為全球生活在海岸線50公里(30英里)範圍內的人口提供了多達40%的食物來源。 但是氣候變化、人口爆炸以及過度捕撈是珊瑚礁面臨的三大威脅, 更溫暖的海洋會傷害珊瑚蟲, 其後果有時候甚至是不可挽回的。
在陸地上, 保護區管理者通常都相信動物和植物會呆在專門設立的自然保護區裡面得到良好的保護;但是, 海洋保護區卻遠不能取得這樣的保護效果。 聯合國大學水、環境與健康研究所的研究項目負責人彼得?賽爾(Peter Sale)說:“過去幾十年裡人們已經建立了一些海洋保護區, 但是其中大部分卻幾乎完全沒有發揮作用。 ”
即使單個的海洋保護區面積再大, 海洋魚類以及其它海洋生物的幼蟲也能夠自己游離或者被攜帶到很遠以外的非保護區海域, 這樣的話, 那種封閉大面積的海洋區域是一種過分保護行為, 會導到漁民的逆反心理, 而他們無視禁令過度捕撈。
賽爾還說:“只有眾多保護海域形成一個網路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聯合國大學的這一研究成果有助於政策制定者們與海洋科學家加強海洋保護合作。 除了對珊瑚礁本身的保護之外, 海洋保護還應將海岸線上的紅樹林也納入整個珊瑚礁保護網路。
賽爾說, 過去很多國家往往設立大型的珊瑚礁保護區, 然後在附近的海岸線清除紅樹林, 在海灘附近建造賓館, 開展珊瑚礁潛水旅遊觀光,
他介紹說:“在加勒比海地區, 年幼的海龜還有鯰科魚類都在海岸線上的紅樹林以及遍佈海草的灘塗成長。 ”等到它們成年又會遊回到珊瑚礁生活, 因此非常有必要設立專門的保護區既保護珊瑚礁又保護紅樹林。
此外, 科學家們近來還發現在加勒比海地區具有豐厚水產價值的螯蝦的幼年期只有七個月, 這比此前人們認為的要短一些。 因此充分認識海洋狀況將有助於我們弄清螯蝦在海床安家落戶前的七個月成長期裡到底會漂遊多遠, 進而就可以幫助我們決策應該在哪些海域設立保護區。
賽爾說, 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就是一個海洋保護的典範例證, 那裡建立了一個由很多禁漁區組成的海域保護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