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在覓食時會用前腿拱地, 或者把草甚至樹木連根拔起, 由於自身活動對周遭環境的改造, 大象有“生態系統工程師”的稱號。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 大象這些“破壞環境”的行為恰恰為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營建了棲身之所。
日前刊登在《非洲生態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認為, 一個地區的植被遭大象破壞的程度越嚴重, 這一地區的物種多樣性也就越豐富。 研究負責人布魯斯·舒爾特說, 大象和其他一些動物被稱為“生態系統工程師”, 因為它們的日常活動改造了棲息地環境,
除了覓食時的“破壞行為”, 由於大象無法將吃下的植物種子全部消化, 它們的糞便不僅是很好的肥料, 同時也將植物種子搬運至各處, 從而改變了一個地區未來的植被構成。
舒爾特和其他研究人員于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在東非國家坦尚尼亞進行了這項研究。 他們在大象棲息的草原、森林結合地帶發現, 受到大象破壞程度分別為高、中、低的區域, 生存的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總數分別為18種、12種和11種。 作為對照, 他們將一片250公頃的區域圍起, 防止大象、長頸鹿、斑馬和大羚羊等大型食草動物進入。 而在這片保護區內, 研究人員僅發現8種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
研究人員認為,
舒爾特說,
開展這項研究的目的在於發現那些可以充當指示器的動物,
通過這些動物的活動,
人們便能判斷一個地區的環境狀況是否“健康”。
他說:“在非洲大草原這樣的地方,
鳥兒在一片地方找不到食物可以一走了之,
而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對棲息地的要求卻很高,
因此只能在有限的區域內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