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廣闊地區, 生活著一種其貌不揚、渾身灰濛濛的小鳥, 這種小鳥有一個非常奇異的習性——能為人和動物指示蜜源,
動物行為專家認為, 雌雄成鳥, 也許還包括未成熟的亞成鳥都擁有這種導蜜行為, 其導蜜本能是通過遺傳一代代延續下來的, 至少普通導蜜鳥的導蜜行為是通過這種方式得來的。 那麼, 導蜜鳥的導蜜行為是怎樣起源的呢?
其實, 導蜜鳥的導蜜行為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在引導人或動物找到蜂巢後, 人或動物往往會進一步獲取蜂蜜, 在此過程中, 導蜜鳥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美食——蜜蜂幼蟲。 大部分人認為, 導蜜行為是隨著該科動物的進化逐漸演化出來的。
導蜜鳥科並不是一個大科, 它有5個屬12個種, 其中兩個種生活在亞洲地區, 其餘的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導蜜鳥的體形較小, 沒有一種的體長超過20釐米。 導蜜鳥主要分佈在剛果流域濃密的森林和西非的部分地區, 此外還廣泛分佈於從維德角到東北非, 然後穿過蘇丹, 直達塞內加爾這片廣闊地區。
導蜜鳥顏色單調, 呈灰褐色, 大小與北美藍知更鳥差不多, 但比藍知更鳥更粗壯一些, 其羽毛又短又濃, 皮膚厚硬, 或許這樣可以更有效地阻擋蜜蜂的針刺攻擊。 導蜜鳥成年後, 雌雄鳥都長出黃色肩飾, 在雄鳥的喉部還長出一大塊黑斑, 憑藉這個標記可以區分雌雄。 未成年鳥羽色稍顯綠, 可能正因為如此,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誤認為它們是兩個不同的種類。
事實上, 除了被叫做“普通導蜜鳥”的一個種類外, 大部分導蜜鳥並不能為人類導蜜。 不過, 也有資料顯示, 生活在非洲東部和南部, 被叫做“鱗喉導蜜鳥”的種類也能為人指示蜜源。 約翰·科克教授在1864年曾對這種小鳥做過詳細描述:在黃喉石雀的巢穴裡發現了一隻剛長出羽毛的小鳥, 在這之前, 人們曾看到一隻鱗喉導蜜鳥落在這棵樹上, 由此推斷這只小鳥也是這個種類。 這只小鳥的上下喙頂端呈彎鉤狀, 類似於啄木鳥幼雛上喙頂端長出的鈣頭。
後來收集到一隻活的普通導蜜鳥幼雛, 這只小鳥差不多已長全了羽毛, 但它的上下喙仍保留著兩個彎鉤。 幾天後, 下喙頂端的那個彎鉤脫落了。
科學家在剛果檢查了導蜜鳥的胃容物, 發現大部分導蜜鳥並不經常吞噬蜂蠟, 只有普通導蜜鳥胃裡有這種東西。 導蜜鳥偶爾也吃白蟻和成年蜜蜂, 但它們似乎更喜歡吃蜜蜂幼蟲和蜂房。 導蜜鳥的胃容物聞起來有蜂蜜的味道, 科學家據此猜測, 蜂蠟只是被順帶吞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