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常識--養魚如何識饑飽
魚養得好壞,
與吃食好壞直接相關,
也可以說飼料可以轉化為魚產量。
如果半饑半飽或長時間饑餓,
會引起魚類消瘦,
抵抗力降低,
最終導致生長停滯而死亡。
資料顯示,
鯉魚在過於饑餓狀態下,
12天體重減少17.2%,
38天時喪失吃食能力而死亡 。
筆者同事年終分到幾斤鯽魚後,
盛於抽水馬桶水箱中,
22天后已奄奄一息只剩一副骨架;筆者曾負責一個漁場的設計施工,
在竣工後施工隊將45公斤鯽魚種投放於一條面積為200多平方米的引水溝渠中,
因未投食,
年終只捕到30多公斤,
且規格同投放時相有差不大……可見,
一、怎樣識別饑飽?
1.看吃食時間長短 投食後在3個小時內吃完為正常。 不足3小時只有2小時左右吃完表明投食不足, 還有一部分魚沒有吃到或吃飽, 應在下次投喂時適量增加;如延長至4個小時後未吃完而魚群已離開食場, 表明飽食有餘, 下次可酌情減少。
2.看魚類長勢 四五月份魚類開食後, 吃食一天天增加(二三月份, 魚還小未開食, 水溫也低, 不必去識別饑飽), 在一周或一旬投喂計畫裡, 要看周初與週末或旬初與旬末的變化。 如果投的數量每天一樣, 到週末或旬末時, 在2個小時內就已吃完, 表明魚的體重增加了, 吃食量大了, 沒有吃飽, 要增加。 一直到11月份開始起捕,
3.看水面動靜 如果魚類未生病, 在水面上頻繁活動, 這是饑餓的表現。 反之, 飽食後會鑽到水裡去。 尤其魚苗種在水面上狂遊, 這是嚴重饑餓的標誌, 俗稱"跑馬病", 要立即投喂, 堵斷狂遊, 否則會大批死亡。 至於以浮游生物為主的花、白鰱魚, 可以觀察水質肥瘦去判斷是否饑餓。 當水質瘦即表明浮游生物數量少, 要施肥, 用施肥辦法去培養浮游生物;當浮游生物聚增水質過肥過濃時, 則要採取換水調節, 稀釋水質濃度的方法去解決。 必要時投放藥物殺滅浮游生物, 使水質變清變瘦, 然後再施肥培養。 否則, 產生"水華"後會造成 泛塘死魚。
二、怎樣預防魚類過饑過飽?
投喂掌握"四定"原則便可有效防止魚類過饑過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