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該怎麼喂?
沒能養好魚,
很多時候是因為餵食過量。
在餵食過量的情況下,
魚缸裡的水質會迅速變差,
往往在清潔魚缸一周後,
水就又變髒了。
如果一天內幾次餵食的量都是過量的,
那麼這種情況造成的污染比整整一個月因魚只排泄所積聚起來的廢物造成的污染還要嚴重。
下次喂魚時,
可以按照你通常的餵食量將飼料放入缸中,
然後觀察一下魚只的吃食情況。
如果發現有一部分飼料沉入缸底,
就說明你餵食的量過大了。
魚是變溫動物,
即我們常說的冷血動物。
它們的體溫與周圍水體溫度幾乎是一樣的,
不需要像恒溫動物那樣去設法保持體溫。
因此,
它們所消耗和需要的能量比恒溫動物要少,
生存和生長所需的食物也就少。
餵食量應該以魚只能在幾分鐘內吃完為宜,
每次少許。
取少量的飼料(比如幾片薄片飼料),
然後放入水中。
然後觀察一下吃食的情況。
當第一次投喂的食物吃完後,
再放一些飼料進去,
然後等它們吃完這第二批飼料。
當這樣餵食兩三次後,
魚只或者表現出對食物失去興趣,
或者表現為把食物吐進吐出。
這時候就要停止餵食。
因為魚已經吃飽了。
記住,
不要一把把的將飼料放入水中,
這樣做通常都會餵食過量。
如果出現幹濕篩檢程式把漂浮在水面上的飼料吸入預過濾層中的情況,
那麼可以將手略微伸入水中,
然後再投放飼料,
同時盡可能在遠離篩檢程式進水口的位置餵食。
這樣就可以防止飼料積聚在預過濾層中。
如果是餵食冰凍飼料,
可先取非常少量的飼料(可以是1-2個立方釐米這樣大小的一塊)餵食。
餵食前,
應讓飼料的一部分先融化,
然後像餵食幹性的薄片飼料一樣,
將融化的部分分幾次放入水中,
每次待魚只吃完後再繼續添加。
不要碾碎飼料。
即使是體型最小的魚也是有牙齒的,
魚只可以自己弄碎飼料。
碾碎的飼料更容易沉入水底,
污染水質。
至於鼠魚和泥鰍等底棲性的觀賞魚,
應餵食下沉性飼料,
一般每週餵食3次;像海鰻這樣的大型肉食性海水魚需要每週餵食3-5次。
如果你養的魚體型比較小,
或者吃食的時候不是很主動,
那也不必擔心——少不了它們的那一份。
當大型魚或攻擊性較強的魚開始吃飽時,
它們就會放慢吃食的節奏,
這時小魚就可以收拾“殘局”了。
餵食過量的一些信號: --在清理完水藻後一周內,
又有水藻長出來; --水體持續出現白色渾濁現象; --每次都會測到少量的氨(在一個健康的魚缸中測得的氨含量應該為零); --缸裡的水藻黏黏的,
呈黑色或紅色,
而不是綠色的發狀; --餵食後缸底有剩餘飼料; --濾材中有剩餘飼料積聚; --幹濕篩檢程式的預過濾層中有剩餘飼料積聚; --有時聞到魚缸有一股魚腥味(餵食合理的魚缸不會有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