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無法言語的,當狗生病時帶牠去醫院,它無法主動向醫生說明他哪裡不舒服,全靠飼主和醫生的溝通才能達到真正確診的效果,而如何由飼主有效的向醫生表達狗狗身體不舒服呢?請參考以下文章後作一個自家狗狗和獸醫之間的「第三者」
在你迎接狗狗成為家裡一份子的同時, 有些事情身為狗主是你一定要知道的。 其實, 每一種動物都有他們自己的生命曲線, 在這個生命曲線的每一個階段, 都有其要完成的工作和使命, 就以人為例子:從出生喝奶、七個月學坐、八個月學爬, 到一歲走路、學說話;六歲上小學,
狗狗在出生兩周後, 已經略可以行走, 並開始探索世界, 一個月時開始離乳, 二個月時已經可以自行謀生, 三個月時已經在和同伴玩耍中的過程學習謀生技能, 四個月時就像青少年一樣叛逆, 五個月時已經可以完全獨立, 六到八個月時大多已經性成熟、開始繁衍下一代、一歲時已經成為一家之主, 到了四歲正值黃金歲月,
如果依照如此的原則, 將狗狗的年紀換算成人的年齡, 大概會得到這樣的結果:狗狗在二、三、四個月大時, 大約是人的幼年和童年時期;六到八個月大時, 大約是人的十三四歲;一歲大時, 大約是人的二十歲;五歲大時, 大約是人的四十歲;而八歲大時, 大約是人的五十五歲;十歲時, 約是人的六十五歲;十二歲時, 大約是人的七十歲;十五歲時, 大約是人的九十歲。
然而, 狗和人的生命曲線最大的不同是, 狗狗老化的時間很短,
簡單來說, 人的一生是花二十年的時間成長, 到達人生的高峰期, 接著持續度過四十年的黃金歲月, 之後再花二十年的時間從高峰期回歸原點。 然而人生命曲線的高峰可以達到何等層次, 前二十年是相當重要的, 尤其是學習成長階段。
在知道狗狗生命曲線和人類生命曲線的相關後, 我們可以知道在狗狗二到四個月大期間, 是決定狗狗性情和訓練狗狗的最重要時期, 因此飼養幼犬最好是在狗狗二個月大後, 並且在狗狗三、四個月大時就要實施基本訓練, 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然後在往後的幾年中, 提供狗狗適宜的生活環境與內容,
在現代, 百來歲的人瑞已經不甚稀奇, 狗狗也不像以往, 平均壽命已經從五十年前的六、七歲, 增長到現今的十二、三歲了。 根據金氏世界紀錄, 到2004年為止, 官方紀錄中全球壽命最長的狗, 是美國維吉尼亞州一隻27歲的米格魯犬, 而另一個「全球最高齡犬」的世界紀錄是1930年代一隻29歲的澳洲牧場犬。 如果我們能做好「第三者」, 誰說世界最高齡的狗不會是你家的寶貝呢?
之前提過獸醫是最標準的第三者醫療, 因為大部分的病畜資料及病情,
一、 參考值的建立:
要知道狗狗有甚麼不正常的狀況之前, 一定得先知道正常的狀況是怎樣, 在你帶狗狗去看醫生時, 才能詳細的描述你覺得狗狗有甚麼不對勁。 有時狗狗身體有問題發生時, 會有很明顯的症狀, 例如:嘔吐、下痢、打噴嚏等等。
但有時並不見得會有明顯的症狀, 狗狗可能只是喝多一點水、少動一點、呼吸急促一些, 所以用來「比較」的參考值的建立很重要。 在此提供一些狗狗基礎的生理資料:中央體溫約在38.3至38.5度C, 心跳約每分鐘70至120次, 呼吸頻率約每分鐘15至30次。 由於個體不同, 每只狗狗都會有自己的生理參考資料, 但是如果狗狗的這些資料過於異常,最好讓醫生檢查一下!
二、觀察紀錄的方式:
要用主動的方式,不要只是被動地在狗狗有明顯異常發生時,才去觀察是怎麼了。一般人生活狀態大多是早上出門、傍晚回家,狗狗的生活作息也會因而調整,所以建議大家早晚各要觀察紀錄一次,觀察紀錄的內容和方式如下:
肢體外觀:
眼睛:有無眼屎、眼屎的量及顏色、甚麼時間或情況下眼屎特別多、眼睛是否充血、眼神焦距是否正常、眼瞼活動是否自如
鼻鏡:幹濕是否一致、有無龜裂脫皮、狗狗會不會一直舔
鼻孔:有無分泌物、分泌物的量、顏色、甚麼情況下分泌特別多
口腔:有無口臭,口水的量、黏稠度如何,牙齦有無腫脹、顏色是否為粉紅色
耳朵:位置、耳內手摸的溫度如何、有無分泌物、分泌物的量、顏色
皮毛:有無光澤、是否柔順、有無禿毛、皮膚是否為淡粉紅色、有無膚色不一致的情況,有無寄生蟲或蟲叮咬痕跡
四肢軀幹:有無外傷或姿勢異常
肛門與尿道出口:有無分泌物、腫脹
生理行為:
精神:平靜及興奮時的精神反應如何
食欲:花多少時間吃多少食物、對食物的興趣是高是低
飲水:狗狗一天飲水量多少、對飲水的欲望如何
呼吸:平時、睡眠及運動後的呼吸動作及次數各為何
大小便:次數、量、顏色、氣味、有無大小便困難
體溫:肛溫最準確、最好是38至39.5度、耳尖肢端是否過於冰冷
體態:腹腔有無腫大、短時間內身材有無巨大改變
行動:有無弓背,有無跛行或肢體疼痛反應,會不會搖頭、抓身體、咬肢體尾巴,如果會抓會咬,抓咬的頻率時間部位為何
行為:有無特別躁動或與平時不同的行為
三、 對異常情況的描述:
當狗狗生病或是你覺得狗狗「怪怪」時,就會帶狗狗去看醫生,但有時候面對醫生問的問題卻不知答案,或者不清楚實際狀況,例如狗狗吐了,醫生問:「確定是吐嗎?甚麼時候開始吐?吐了多久?吐了甚麼?一天吐幾次?在甚麼時候吐?吃飯後吐,還是餵飯前就吐?飯後多久吐?吐完之後精神食欲有沒有改變?最近食欲好不好?有沒有其它像是打噴嚏、拉肚子的症狀?平時喂狗狗吃甚麼?一天喂幾餐?有沒有吃骨頭?最近有沒有換食物?狗狗在家是不是自由活動?狗狗有沒有可能吃到食物以外的東西?狗狗會不會撿東西吃?最近狗狗有沒有常放屁?生活上有沒有改變?曾經有讓你覺得狗狗體溫升高嗎?生活環境有沒有看過寄生蟲?狗狗呼吸有沒有怪味?狗狗喝水有沒有變多?大小便正常嗎?尿尿有沒有改變,例如顏色變身或變淡、尿量變多或變少?」
你可能不是每個問題都很確定、清楚,但這些答案都是幫助醫生厘清狗狗嘔吐原因的線索,因為狗狗嘔吐可能是單純胃酸過多,但也有可能是腎臟衰竭。因此,除了平時做好參考值的建立之外,如何描述狗狗的不對勁也一樣重要,下面給大家一些建議:
1.按照時間順序紀錄狗狗不正常的事件,起始、發展、衍生。完整的描述是這樣的:兩天前的晚餐,狗狗吃是吃完了,但是花了平時兩倍的時間,其它沒有不一樣(起始)。之後狗狗愈吃愈少,但精神、尿尿、喝水還很正常,大便少了一些(發展)。一直到今天早上在吃飯前,狗狗就吐了一次,吐了一小攤黃黃的帶點泡泡的水,吐完後還喝了很多水(衍生)。
2.追溯可能原因、生活細節的改變。如上述的例子,可能是家人在那天中午喂了狗狗一些新的零食或人的食物;或者是之前家裡換了新的傢俱或盆栽等。
3.情資收集。就醫前可以盡可能收集上述的資料,因為照顧狗狗的人或許不只一個,每個人看到的、或注意的重點會有所不同,如果將這些資料整理一下就會得到更完整的情報,讓醫師有更多的參考依據。
四、 要有據實以報的勇氣:
有時候,畜主們會有意或無意地遺漏或是隱瞞一些狗狗生病的可能原因,而不知這些細節卻往往是醫師診斷的主要依據。
例如:給狗狗吃了雞骨頭或是其它人吃的食物,卻怕醫師指摘,或是認為給狗狗吃雞骨頭或是其它人吃的食物是沒有不對的,而沒有告訴醫師或是否認,卻不知這可能就是狗狗嘔吐、拉肚子或是便秘,甚至是造成腸道破裂、臟器衰竭的原因。
又例如:主人一再強調自己家的狗狗絕對不會亂檢或亂咬東西吃,卻不知道狗狗可能吃了襪子、毛巾、衛生紙、報紙造成腸阻塞而幾天不吃東西,或者可能吃了有毒的植物,才造成嘔吐或是引發腎衰竭。有時候,狗狗的病徵並不明顯,醫師可能就不去懷疑,如此可能就有延誤治療時機的情況會發生。
再例如:狗狗一定要在戶外大小便,但主人一天只能帶出去一次,結果狗狗可能因為憋始憋尿而造成便秘、泌尿道感染或是腎衰竭,不幸的是,你可能只會看到狗狗食欲下降或是精神不振而已,如果因此忽略了一些檢查,或找不到檢查的方向而多做了一堆檢查,如此不是害了狗狗就是傷了荷包,你說劃不划算?
最後例如:醫生開的藥原本一天要吃二次,主人卻常常忘了喂,當醫生問起時卻又不敢承認,結果造成醫師誤以為藥物無效而換藥、增加劑量,或是誤以為診斷有錯而改變治療計畫,不但狗狗病情可能因而惡化,即使在回復正確的治療方式後,原本使用的藥物也可能不再有效用了。
五、 要積極地主動詢問:
狗狗看病或健康檢查,無論是正常或不正常,當主人的都有權利知道下列事項:
1.選擇檢驗專案或內容的原因或目的為何:
現在獸醫師在臨床上可以進行的檢驗項目相當多,但是針對每一隻狗狗所需要的檢驗不全然相同,也不見得有必要所有的檢查都得做,醫師必須有目的或有所懷疑時,才去選擇某些檢驗項目,來幫助厘清動物的生理狀態,因此你可以問醫師:「為甚麼要做這個檢查?是想要知道狗狗哪一方面的狀態?還是懷疑狗狗哪一方面有問題?」
例如:狗狗精神食欲變差,而且吐了兩三天了。在問診瞭解問題、量了體重體溫、做過腹部觸診之後,醫師可能會要求做紅白血球計數、肝腎功能血液生化、拍張X光等檢驗,但是這些檢查是為了甚麼呢?醫師若給你這樣的回答,我想你一定可以更明白醫師在做甚麼:「驗紅白血球是要知道狗狗有無貧血(若有血液寄生蟲、腎衰竭,等可能會出現貧血的症狀),有無感染現象(若是感染,如胃炎、腸炎、胰臟炎等,顆粒性白血球會增加;若是免疫問題,淋巴白血球會減少很多或略為增加),而驗肝腎功能的目的,是怕狗狗中毒了或是罹患腎衰竭,所以才引起狗狗精神食欲下降和嘔吐,最後照X光則是想確定狗狗胃腸道沒有異物、積糞或脹氣,膀胱沒有脹尿或結石,脊椎沒有骨橋生成等等」。
2.檢查結果正常所代表的意義:
簡單的如糞檢、皮膚視診、耳垢鏡檢,複雜的如血球計數、血液生化等檢查,結果如果是正常的,你也要問醫師那是表示狗狗哪一部分是正常的。
例如:狗狗排便正常,糞檢的結果也正常,此時所謂糞檢正常是指糞便鏡檢中沒有看到蟲卵、過多的細菌、細胞及食物纖維或油滴而言,而這所表示的意義是狗狗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但不一定沒有寄生蟲,因為有可能是蟲體數量不多或沒有采到蟲卵。
3.檢查結果異常所代表的意義:若檢查結果有異常,那麼你要問醫師:
有哪些檢驗結果是異常(有疾病)的?
這些異常(有疾病)的檢驗結果有無關聯?
異常(疾病)的程度如何?
造成異常(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是如何造成異常(疾病)的?
病程的演變會是怎樣?
有哪些治療的方式可以選擇?
治療計畫包含哪些?
有哪些用藥?
用藥的方式為何?
用藥的內容為何?
各藥物的作用為何?
藥物有沒有副作用?
療程有多久?
治療期間可能會有哪些預期中的變化?
如果出現非預期中的變化要如何處理?
生活上需要做哪些改變?
何時要再進一步追蹤檢查?
4.記住該記住的,追蹤該追蹤的:
因為不同疾病有長短不一的病程,每個個體在相同疾病發生時的演變也會不同,但是疾病都有其一定的病因、致病原理、病程演變、治療方式及預後等,當醫師在解釋說明這些內容之後,如果你有所不明白的,一定要當場問清楚,而且要記住醫師所回答的,以免之後一再詢問醫師相同的問題,浪費彼此的時間。而當狗狗一進入療程之後,病情是否改善或是有其它症狀發生,你也必須仔細觀察或詢問追蹤,並和醫師討論,如此對狗狗的治療計畫才能有最詳細的檢討。
六、確實實行醫師所交代的事項:
除了醫師之外,主人更是主要的治療計畫執行者。在做完診斷之後,醫師會針對狗狗的疾病做一個醫療計畫,而這醫療計畫難免會有藥物的使用,有時更需要一些生活上的配合與改變。
例如:一天喂三次藥、一天擦兩次藥膏、點二次眼藥或耳藥、不再吃某一類食物、改成少量多餐、換掉原本的食盆、移走家裡的踏腳墊或地毯、換掉原來使用的清潔劑、不再使用香水、狗狗要關起來、禁止狗狗進浴室廚房等等,這些就是我們所謂的「醫囑」,其中有些醫囑在執行上並無困難,你一定要確確實實地照做,但有些在執行上會有很大的問題。
例如:工作時間的緣故,一天只能喂兩次藥或是只能任食;狗狗一關起來就會大吵大鬧,或是一定要到浴室才會尿尿等等,以至於無法遵照醫師的要求去做,此時你就必須和醫師溝通,尋求你可以照辦的方法來確實執行醫療計畫。
七、保持聯絡:
疾病的演變是變化多端的,其中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在裡面,因此細心觀察所得到的資訊,往往可以使醫師更確定醫療計畫執行的狀況,也可以使醫師有更進一步的想法也不一定,因此與醫師保持聯絡是絕對必要的。
但是如果狗狗的這些資料過於異常,最好讓醫生檢查一下!二、觀察紀錄的方式:
要用主動的方式,不要只是被動地在狗狗有明顯異常發生時,才去觀察是怎麼了。一般人生活狀態大多是早上出門、傍晚回家,狗狗的生活作息也會因而調整,所以建議大家早晚各要觀察紀錄一次,觀察紀錄的內容和方式如下:
肢體外觀:
眼睛:有無眼屎、眼屎的量及顏色、甚麼時間或情況下眼屎特別多、眼睛是否充血、眼神焦距是否正常、眼瞼活動是否自如
鼻鏡:幹濕是否一致、有無龜裂脫皮、狗狗會不會一直舔
鼻孔:有無分泌物、分泌物的量、顏色、甚麼情況下分泌特別多
口腔:有無口臭,口水的量、黏稠度如何,牙齦有無腫脹、顏色是否為粉紅色
耳朵:位置、耳內手摸的溫度如何、有無分泌物、分泌物的量、顏色
皮毛:有無光澤、是否柔順、有無禿毛、皮膚是否為淡粉紅色、有無膚色不一致的情況,有無寄生蟲或蟲叮咬痕跡
四肢軀幹:有無外傷或姿勢異常
肛門與尿道出口:有無分泌物、腫脹
生理行為:
精神:平靜及興奮時的精神反應如何
食欲:花多少時間吃多少食物、對食物的興趣是高是低
飲水:狗狗一天飲水量多少、對飲水的欲望如何
呼吸:平時、睡眠及運動後的呼吸動作及次數各為何
大小便:次數、量、顏色、氣味、有無大小便困難
體溫:肛溫最準確、最好是38至39.5度、耳尖肢端是否過於冰冷
體態:腹腔有無腫大、短時間內身材有無巨大改變
行動:有無弓背,有無跛行或肢體疼痛反應,會不會搖頭、抓身體、咬肢體尾巴,如果會抓會咬,抓咬的頻率時間部位為何
行為:有無特別躁動或與平時不同的行為
三、 對異常情況的描述:
當狗狗生病或是你覺得狗狗「怪怪」時,就會帶狗狗去看醫生,但有時候面對醫生問的問題卻不知答案,或者不清楚實際狀況,例如狗狗吐了,醫生問:「確定是吐嗎?甚麼時候開始吐?吐了多久?吐了甚麼?一天吐幾次?在甚麼時候吐?吃飯後吐,還是餵飯前就吐?飯後多久吐?吐完之後精神食欲有沒有改變?最近食欲好不好?有沒有其它像是打噴嚏、拉肚子的症狀?平時喂狗狗吃甚麼?一天喂幾餐?有沒有吃骨頭?最近有沒有換食物?狗狗在家是不是自由活動?狗狗有沒有可能吃到食物以外的東西?狗狗會不會撿東西吃?最近狗狗有沒有常放屁?生活上有沒有改變?曾經有讓你覺得狗狗體溫升高嗎?生活環境有沒有看過寄生蟲?狗狗呼吸有沒有怪味?狗狗喝水有沒有變多?大小便正常嗎?尿尿有沒有改變,例如顏色變身或變淡、尿量變多或變少?」
你可能不是每個問題都很確定、清楚,但這些答案都是幫助醫生厘清狗狗嘔吐原因的線索,因為狗狗嘔吐可能是單純胃酸過多,但也有可能是腎臟衰竭。因此,除了平時做好參考值的建立之外,如何描述狗狗的不對勁也一樣重要,下面給大家一些建議:
1.按照時間順序紀錄狗狗不正常的事件,起始、發展、衍生。完整的描述是這樣的:兩天前的晚餐,狗狗吃是吃完了,但是花了平時兩倍的時間,其它沒有不一樣(起始)。之後狗狗愈吃愈少,但精神、尿尿、喝水還很正常,大便少了一些(發展)。一直到今天早上在吃飯前,狗狗就吐了一次,吐了一小攤黃黃的帶點泡泡的水,吐完後還喝了很多水(衍生)。
2.追溯可能原因、生活細節的改變。如上述的例子,可能是家人在那天中午喂了狗狗一些新的零食或人的食物;或者是之前家裡換了新的傢俱或盆栽等。
3.情資收集。就醫前可以盡可能收集上述的資料,因為照顧狗狗的人或許不只一個,每個人看到的、或注意的重點會有所不同,如果將這些資料整理一下就會得到更完整的情報,讓醫師有更多的參考依據。
四、 要有據實以報的勇氣:
有時候,畜主們會有意或無意地遺漏或是隱瞞一些狗狗生病的可能原因,而不知這些細節卻往往是醫師診斷的主要依據。
例如:給狗狗吃了雞骨頭或是其它人吃的食物,卻怕醫師指摘,或是認為給狗狗吃雞骨頭或是其它人吃的食物是沒有不對的,而沒有告訴醫師或是否認,卻不知這可能就是狗狗嘔吐、拉肚子或是便秘,甚至是造成腸道破裂、臟器衰竭的原因。
又例如:主人一再強調自己家的狗狗絕對不會亂檢或亂咬東西吃,卻不知道狗狗可能吃了襪子、毛巾、衛生紙、報紙造成腸阻塞而幾天不吃東西,或者可能吃了有毒的植物,才造成嘔吐或是引發腎衰竭。有時候,狗狗的病徵並不明顯,醫師可能就不去懷疑,如此可能就有延誤治療時機的情況會發生。
再例如:狗狗一定要在戶外大小便,但主人一天只能帶出去一次,結果狗狗可能因為憋始憋尿而造成便秘、泌尿道感染或是腎衰竭,不幸的是,你可能只會看到狗狗食欲下降或是精神不振而已,如果因此忽略了一些檢查,或找不到檢查的方向而多做了一堆檢查,如此不是害了狗狗就是傷了荷包,你說劃不划算?
最後例如:醫生開的藥原本一天要吃二次,主人卻常常忘了喂,當醫生問起時卻又不敢承認,結果造成醫師誤以為藥物無效而換藥、增加劑量,或是誤以為診斷有錯而改變治療計畫,不但狗狗病情可能因而惡化,即使在回復正確的治療方式後,原本使用的藥物也可能不再有效用了。
五、 要積極地主動詢問:
狗狗看病或健康檢查,無論是正常或不正常,當主人的都有權利知道下列事項:
1.選擇檢驗專案或內容的原因或目的為何:
現在獸醫師在臨床上可以進行的檢驗項目相當多,但是針對每一隻狗狗所需要的檢驗不全然相同,也不見得有必要所有的檢查都得做,醫師必須有目的或有所懷疑時,才去選擇某些檢驗項目,來幫助厘清動物的生理狀態,因此你可以問醫師:「為甚麼要做這個檢查?是想要知道狗狗哪一方面的狀態?還是懷疑狗狗哪一方面有問題?」
例如:狗狗精神食欲變差,而且吐了兩三天了。在問診瞭解問題、量了體重體溫、做過腹部觸診之後,醫師可能會要求做紅白血球計數、肝腎功能血液生化、拍張X光等檢驗,但是這些檢查是為了甚麼呢?醫師若給你這樣的回答,我想你一定可以更明白醫師在做甚麼:「驗紅白血球是要知道狗狗有無貧血(若有血液寄生蟲、腎衰竭,等可能會出現貧血的症狀),有無感染現象(若是感染,如胃炎、腸炎、胰臟炎等,顆粒性白血球會增加;若是免疫問題,淋巴白血球會減少很多或略為增加),而驗肝腎功能的目的,是怕狗狗中毒了或是罹患腎衰竭,所以才引起狗狗精神食欲下降和嘔吐,最後照X光則是想確定狗狗胃腸道沒有異物、積糞或脹氣,膀胱沒有脹尿或結石,脊椎沒有骨橋生成等等」。
2.檢查結果正常所代表的意義:
簡單的如糞檢、皮膚視診、耳垢鏡檢,複雜的如血球計數、血液生化等檢查,結果如果是正常的,你也要問醫師那是表示狗狗哪一部分是正常的。
例如:狗狗排便正常,糞檢的結果也正常,此時所謂糞檢正常是指糞便鏡檢中沒有看到蟲卵、過多的細菌、細胞及食物纖維或油滴而言,而這所表示的意義是狗狗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但不一定沒有寄生蟲,因為有可能是蟲體數量不多或沒有采到蟲卵。
3.檢查結果異常所代表的意義:若檢查結果有異常,那麼你要問醫師:
有哪些檢驗結果是異常(有疾病)的?
這些異常(有疾病)的檢驗結果有無關聯?
異常(疾病)的程度如何?
造成異常(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是如何造成異常(疾病)的?
病程的演變會是怎樣?
有哪些治療的方式可以選擇?
治療計畫包含哪些?
有哪些用藥?
用藥的方式為何?
用藥的內容為何?
各藥物的作用為何?
藥物有沒有副作用?
療程有多久?
治療期間可能會有哪些預期中的變化?
如果出現非預期中的變化要如何處理?
生活上需要做哪些改變?
何時要再進一步追蹤檢查?
4.記住該記住的,追蹤該追蹤的:
因為不同疾病有長短不一的病程,每個個體在相同疾病發生時的演變也會不同,但是疾病都有其一定的病因、致病原理、病程演變、治療方式及預後等,當醫師在解釋說明這些內容之後,如果你有所不明白的,一定要當場問清楚,而且要記住醫師所回答的,以免之後一再詢問醫師相同的問題,浪費彼此的時間。而當狗狗一進入療程之後,病情是否改善或是有其它症狀發生,你也必須仔細觀察或詢問追蹤,並和醫師討論,如此對狗狗的治療計畫才能有最詳細的檢討。
六、確實實行醫師所交代的事項:
除了醫師之外,主人更是主要的治療計畫執行者。在做完診斷之後,醫師會針對狗狗的疾病做一個醫療計畫,而這醫療計畫難免會有藥物的使用,有時更需要一些生活上的配合與改變。
例如:一天喂三次藥、一天擦兩次藥膏、點二次眼藥或耳藥、不再吃某一類食物、改成少量多餐、換掉原本的食盆、移走家裡的踏腳墊或地毯、換掉原來使用的清潔劑、不再使用香水、狗狗要關起來、禁止狗狗進浴室廚房等等,這些就是我們所謂的「醫囑」,其中有些醫囑在執行上並無困難,你一定要確確實實地照做,但有些在執行上會有很大的問題。
例如:工作時間的緣故,一天只能喂兩次藥或是只能任食;狗狗一關起來就會大吵大鬧,或是一定要到浴室才會尿尿等等,以至於無法遵照醫師的要求去做,此時你就必須和醫師溝通,尋求你可以照辦的方法來確實執行醫療計畫。
七、保持聯絡:
疾病的演變是變化多端的,其中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在裡面,因此細心觀察所得到的資訊,往往可以使醫師更確定醫療計畫執行的狀況,也可以使醫師有更進一步的想法也不一定,因此與醫師保持聯絡是絕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