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
症狀:主要危害葉片, 花和莖也可受害。 鳳仙花的葉上初現圓形白色黴斑, 一般在5月份開始發生, 6月以後病斑擴展或多個病斑連結成片, 每層加厚, 形成白色粉狀黴層, 葉片正背面均可產生黴層, 到初秋, 在白粉層中形成黃色小圓點, 後逐漸變深終呈黑褐色, 嚴重時, 葉片枯死早落。
病原及發生規律:病原子囊菌亞門, 白粉病由單絲殼屬引起的。 子囊果聚生或散生, 褐色, 球形, 近球形, 壁細胞較大, 明顯, 呈不規則形。 子囊一個, 橢圓形或卵形, 未成熟子囊常有一短柄, 子囊孢子呈橢圓形,
防治:
①發病初期, 噴灑25%粉鏽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 或20%粉鏽寧乳劑40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每7至10天噴一次, 連噴3至4次, 可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國外防治白粉病的有效藥劑, 如嗪胺靈、敵菌靈等也可使用。
②選用抗病品種, 增施磷、鉀肥, 避免與該病菌的其他受害花卉輪作或接近, 以免相互傳染, 加重病情, 秋末徹底將病株和病殘體集中處理,
褐斑病
症狀:葉片上病斑圓形或近圓形, 直徑1-5毫米, 初為褐色, 以後中部灰褐色, 邊緣深綠色, 有不明顯的輪紋, 潮濕時, 病斑兩面密生欖褐色黴狀物。
病原及發病特點:病原為擔子菌亞門, 福土尾孢屬, 子座不發達, 分生孢子梗叢生, 淡綠色, 很少分隔或分枝, 直或波紋狀。 病菌以菌絲在病落葉上越冬, 次年產生分生孢子, 經氣流傳播, 侵染植株。 一般在八九月發病, 若此時多雨潮濕, 則發病較重。
防治:
①發病前, 用0.5%波爾多液噴霧。
②發病後, 可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代森銨10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③清除病殘體並集中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