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學名 Aprosmictus erythropterus
地理分佈 分佈區域廣, 主要分佈在澳洲北部與東部的海岸地區, 還有少部份分佈在新幾內亞的南部;分佈在澳洲的地區西從西澳大利亞北部海岸區經北省北部海岸區、昆士蘭的約克角半島到新南威爾斯北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一次約產3-6顆卵, 孵化期約需3周, 幼鳥會在巢中待6個星期, 約35-40天大時羽毛長成。 成對繁殖會有最好的成果, 公鳥成熟的時間比母鳥長(公鳥需2-3年, 母鳥需1-1年半), 繁殖期間可餵食麵包蟲等活體昆蟲補充動物性蛋白質, 繁殖季節因地而異, 大多始於3、4月, 晚春至夏末期間,
習 性 紅翅鸚鵡在澳洲除了昆士蘭以外是受法律保護的鸚鵡之一, 在當地也是常見的種類, 世界的數量超過10萬隻, 在野外的族群數量至今還算穩定與安全, 曾發現與國王鸚鵡(King Parrot)、超級鸚鵡(三日月, Superb Parrot)公主鸚鵡(Princess Parrot)、黑尾鸚鵡(Regent 或 Black-tailed Parrot)雜交;活動覓食時通常成對或一小群家族成員約15-20只左右一起活動, 鮮少發現超過50只的族群, 除非在繁殖季結束時才會有較多數量的聚集情形, 喜愛棲息在開闊的尤佳利樹林、灌木叢、開闊的熱帶稀樹草原等鄰近水域的地區, 大多是熱帶或氣候較溫和的區域;天然食物包括各類種子、水果、漿果、昆蟲幼蟲、花、花蜜、核果等,
體形特徵 30CM~33CM。 公母可由外表輕易地分辨, 公鳥翅膀的紅羽及背上整片的黑色十分明顯, 母鳥的翅膀邊緣則只有少部分的紅色羽毛, 背上也沒有黑色的羽毛, 且母鳥身上的綠色毛色與腰際的藍色毛色皆較為淡色,
食 性 天然食物包括各類種子、水果、漿果、昆蟲幼蟲、花、花蜜、核果等
護 理 飼養紅翅鸚鵡應在氣候溫和的地區, 因為它們較無法忍受寒冷的天氣, 它們是安靜的種類, 也是十分愛棲息在樹上的鸚鵡, 所以理想的籠舍應該有許多的棲木供它們活動, 提供寬敞的落地式飛行鳥舍是比較理想的, 公鳥有時會對母鳥有攻擊或侵略性, 此情況若持續或嚴重時就必須將它們分開一陣子, 餵食上最好包括各類混合種子、蔬菜、水果、穀物等, 但不宜餵食過量, 因為易造成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