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主要繼發於各種局部性損傷,
如刺創、咬創、蜂窩織炎以及各種外傷,
感染了各種化膿菌後形成膿腫。
也可見於某些有刺激性的藥物,
如10%氯化鈣、10%氯化鈉等,
在注射時誤漏于皮下而形成無菌性的皮下膿腫。
【診斷要點】
各個部位的任何組織和器官都可發生, 其臨床表現基本相似。 初期, 局部腫脹, 溫度增高, 觸摸時有痛感, 稍硬固, 以後逐漸增大變軟, 有波動感。 膿腫成熟時, 皮膚變薄, 局部被毛脫落, 有少量滲出液, 不久膿腫破潰, 流出黃白色粘稠的膿汁。 在膿腫形成時, 有的可引起體溫升高等全身症狀,
根據臨床症狀診斷並不困難, 必要時可行穿刺。 如抽吸到膿汁, 即可確診。
第一, 對初期硬固性腫脹, 可塗敷複方醋酸鉛散、魚石脂軟膏等, 或以0.5%鹽酸普魯卡因20~30毫升, 苄青黴素鉀(鈉)40萬~80萬單位進行病灶周圍封閉, 以促進炎症消退。
第二, 膿腫出現波動時, 應及時切開排膿, 沖洗膿腫腔、安裝紗布引流或行開放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