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學名 Parus palustris
地理分佈 分佈于華北及以南的廣大地區。
繁殖方式 卵生。 3—5月繁殖, 營巢在樹洞、石垣和牆壁縫隙中, 巢週邊以地衣和苔蘚, 內襯獸毛、棉花等柔軟物質, 每巢4—6卵, 呈乳白色, 上有多數棕紅色斑環繞在鈍端。 雌、雄親鳥輪流孵卵, 約12—14天孵化, 育雛期14—16天。
習 性 一般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加入混合群。 喜櫟樹林及其他落葉林、密叢、樹籬、河邊林地及果園。 主要棲居在山腳溪河及平原河流兩旁的松樹林、松樹和闊葉樹混交林間以及城鎮公園和風景區。 平時成對活躍在樹枝間, 不停地啄食。 秋冬結小群,
體形特徵 體長約12釐米。 體形比常見的白臉山雀(大山雀)稍小, 頭頂黑色, 頭側白色, 上體砂灰褐色, 下體灰白色, 頦喉黑而肋沾棕灰色。
食 性 主食各種昆蟲及其幼蟲、卵和蛹, 如直翅目的蝗蟲、同翅目的角蟬、鱗翅目的斑蛾、膜翅目的蟻和蜂、雙翅目的蠅等, 僅吃少量植物種子。
叫 聲 爆破音的pitchou而有別於褐頭山雀。 重複的哨音chiu-chiu-chiu及山雀的典型叫聲tseet。 鳴聲為重複的單音節或雙音節調。
護 理 方籠、圓籠都有, 大小也不一。 比較講究的是似黃雀籠的封底圓竹籠, 只是條間距要小(l釐米), 除食、水罐各兩個外, 還有一軟食缸(食抹)。 平時可喂黃雀的 粉料搓雞蛋黃(約占1/5), 常給些昆蟲幼蟲、葉菜和水果。 夏季是換羽期, 宜捕蟬剪開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