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養護

淺談對蝦的發病規律

一、第一個發病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

這個階段發病的對蝦主要是放早苗的對蝦。 一般規格在5—7cm之間。 池水水溫在23—25℃左右。 浮游生物繁生迅速, 底棲生物密度較高。 池水PH值都在8. 6以上。 水色多呈濃綠或茶褐色。 由於大多蝦農擔心過早投餌容易污染池底, 敗壞水質, 所以投餌量往往嚴重不足。 且營養較單一, 一些養殖戶僅用少量豆餅供對蝦充饑。 對蝦體質極差, 很容易感染疾病。 雖然也有些蝦農在放苗後即投喂蜆螺等鮮活餌料, 但對鮮活料的處理很不嚴格, 尤其是清洗和消毒工作做的很差, 大量的漿汁被帶入蝦池,

(使得本身就過肥的池水更加“肥沃”。 )一些蝦農甚至投喂死亡腐敗的蜆螺。 在外界海水不敢使用, 蝦池水質長期欠佳, 難以得到及時調節情況下, 蝦病很快就會發生。

二、第二個發病期——7月中下旬

此期早放苗的對蝦規格在8—9cm以上, 晚放苗的對蝦規格多在6—7cm 之間。 此時最高氣溫在30—33℃左右。 蝦池日平均水溫在27—30℃以上。 在天氣晴好, 水質優良, 投喂合理情況下, 對蝦一般不會發病。 但當氣候異常, 出現連續多日陰雨, 大量淡水瀉入, 鹽度、溫度驟降等, 則蝦病很快發生並流行。 尤其是一直使用外界海水的蝦池, 疾病發生更為明顯。 筆者通過調研和統計, 表明,  7月份連續陰雨日較多, 連續陰雨階段日平均水溫, 一般要比晴好天氣時降低3—5℃,

鹽度下降幅度在5—10‰左右, 日平均水溫則在24—27℃左右。 而天氣晴好, 高於此檔水溫範圍, 則蝦病明顯減少。 所以筆者個人認為, 23—27℃是對蝦容易致病的溫度。

三、第三個發病期——8月底至9月上旬

隨著對蝦生長需要, 投餌量不斷加大, 水質逐漸老化, 殘餌和排泄物增多, 病原菌數量也大大增加。 此外, 死亡藻類及殘餌等腐敗後產生大量有害氣體, 池底極端惡化, 池內水質極難人為控制。 進入秋季, 氣溫逐漸回落, 水溫極不穩定, 對蝦生長緩慢。 “聚縮蟲病”和“白斑病”等亦隨之發生。

對蝦一旦發病, 則很難治癒, 特別是對蝦暴發性流行病, 至今尚無有效藥物。 只有以防為主, 把對蝦病害預防工作貫穿於整個養殖過程, 採取綜合防治辦法。 具體有以下幾點,

供參考。

1.選購優質健壯蝦苗, 經中間暫養後計數入地。

2.嚴格控水, 採取封閉或半封閉養殖。 6 月份以後儘量不使用外源海水, 有條件的地方, 可以用淡水作為補充水源。

3.合理投餌, 控制投量。 以每次投喂後1 小時檢查有50%飽胃者為合適。 儘量少用或不用鮮活餌料(因鮮活餌料在運輸和堆放過程中無法保證鮮活), 減少池水污染。

4.積極有效地為對蝦創造良好穩定的生存環境。 有資料表明, 對蝦體內帶有病毒, 但並不一定能致病而造成損害。 只有當環境條件惡化, 使對蝦處於應激狀態下, 病原方能侵入致病或啟動致病。 在多數情況下, 只要防止環境條件的惡化, 即可防止出現激原, 這是蝦病防治工作中首先要予以重視的問題。

因此, 放苗前池塘應進行嚴格的消毒和清整, 嚴密濾水, 進入6月份以後, 定期使用一定濃度的生石灰, 在餌料中添加土黴素、氯黴素、呋喃唑酮等, 對於改進池塘底質, 預防疾病的發生有一定效果。

5.及時收捕。 無論是早苗還是晚苗養蝦, 至8 月中旬, 對蝦規格一般都在9cm以上, 因此, 及時收捕, 避開第三個發病期, 是降低損失, 獲取高產、高效的關鍵所在。 對蝦一旦發病就要立即收捕, 盡可能在短時間內收捕結束。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