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魚地包天可分為「先天型」與「後天型」兩種。 先天型戽鬥, 顧名思義是天生的, 從紅龍魚的稚魚時便可以看出上顎短、下唇(下巴)長的戽鬥, 因此爭議性較小, 通常愛龍族不會選購這樣體形的紅龍魚。
(一)飼育環境過於狹小 後天型戽鬥形成的原因, 首推飼育環境過於狹小。 因為生活環境過於狹小, 使龍魚必須不斷巡迴遊動, 甚至是急轉倒退遊動, 或頂著玻璃擺動, 這樣會造成呼吸急促、下巴閉合較開, 且較快的情形, 如此下唇的功能性增大, 使得龍魚下巴向前, 且朝上生長,
(二)長期處於饑餓狀態 龍魚長期處於饑餓狀態, 成長緩慢也會造成戽鬥。 由於饑餓, 欲乞求主人投喂, 因而在正面快速遊動, 甚至頂著玻璃, 而造成下巴徒長, 這種情形較常發生於水族館飼養的龍魚, 愛龍族較少發生。
(三)較常餵食浮上性活餌 餵食浮上性活餌, 例如:蟋蟀、青蛙、麵包蟲等活餌。 由於浮上性活餌會在水面上漂動, 牠們同時也是龍魚的最愛, 因此龍魚經常上浮快速搶食, 再加上動作大, 下巴經常離水, 也會形成戽鬥。
(四)雄魚的生理機制變化 最後一種戽鬥的原因是:雄性龍魚的生理機制變化。 由於龍魚是由雄性來負責口孵, 為了增加喉袋容積容納更多仔龍, 加長下巴是自然的生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