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試驗條件
①試驗場情況
本試驗在監利人民大垸農場甲魚養殖場進行。 該場於1993年建成, 其生產規模, 有8個親鱉培育池(土池)計20畝, 80個成鱉生產池(水泥池), 每個100m2計8000m2, 五棟溫室, 飼養面積約2500m2。 年生產量, 96年稚鱉達到了7萬隻左右, 成鱉25噸以上, 其中親鱉約10噸。
②溫室設施與建設
溫室結構科學性與建設品質好壞,
是快速培育親鱉的重要設施條件。
該場溫室為全封閉的鋼架混凝土永久性結構,
屋頂和四周牆壁填保溫材料,
窗戶雙層,
這種溫室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熱量散失少,
保溫穩定程度高。
③整池結構
溫室鱉池為雙層式, 這種設計充分利用室內空間和熱能, 從而降低基建成本和材料的結構, 每個鱉池面積, 下層池子10m2, 上層8m2, 池深0.9—1米, 池子建設為磚石水泥結構, 池底敷以保溫層, 每個池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和投喂設施。
④溫室供熱設施
合理供熱系統是溫室升溫和保溫的重要條件。
本場熱源以鍋爐加溫提供,
通過供熱管進到溫室,
靠架設在溫室內散熱器散發熱量,
達到提高室溫保水溫的效果。
整池換水是靠調節池提供熱水來完成的。
⑤增氧設施
溫室養鱉的增氧設施配備是必要條件。
該場為全封閉溫室,
它採用物理方法增氧。
生產中利用2台磁式空氣壓縮機,
通過送氣管輸入整池中散氣壓,
借此增加水中溶氧。
1.2 養殖方法
①種鱉來源 試驗中用的鱉種,
均來自本場自繁的稚鱉,
故能按時提供試驗可需的鱉種,
又能保證試驗材料品質,
為親鱉快速培育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②鱉種投放
鱉種進溫室的時間宜早不宜遲, 以最佳生長的水溫為標準,
放養密度,
堅持稀養速成的原則,
同時考慮生產規模和種鱉數量確定具體投放量。
一般入池種鱉為宜放養密度為25—28只/m2規格達到100—150克/只時,
及時進行放養,
投放密度為14—16只/m2。
③飼養管理
水質調控 水源為河水或者井水。
在飼養過程中,
整池加水和換水一般不直接引用水源,
需在調節池進行加溫,
增氧和水質處理後再入整池。
嚴格控制入池水溫與池水溫差不超過±2℃,
以免鱉產生應激作用而影響生長。
池水深度控制在35—50cm之間, 隨個體增長池水量逐漸加大。 定時進行池水交換是調節水質重要措施:一般為7—10天交換一次池水,
餌料投喂 溫室飼養鱉全部投喂人工配合的鱉專用飼料,
其粗蛋白含量控制在45—48%標準之內。
投喂量在稚鱉階段為3—5%,
在幼、成鱉期為2—3%,
每天的投喂量分兩次喂完即上午8—9點,
下午4—5點鐘,
餌料均投放在略高出水面的斜臺上。
溫度調控 鱉最佳生長水溫的調控和室溫的恒定是促進鱉快速生長和減少鱉病發生的重要管理措施。
我們採用加熱室溫保水溫方法,
可以室溫高於水溫,
一般室溫控制在33±1℃,
方能使水溫在30±1℃保持較長時間,
同時定期補加調溫熱水入池。
1.3 親鱉培育及繁殖方法
①親鱉的選擇
放養親鱉是從溫室出池,
②親鱉的投喂 主要投喂新鮮的動物餌料,
在5—6月和9—10月份,
即產蛋前期和後期,
每天上午投喂豬肝為主,
下午投喂鰱魚肉塊,
在7—8月全部投喂鰱魚。
投喂量為飼養鱉體重5—8%左右。
③池水調控
池水深度保持在1.5—1.8米之間,
並根據水質變化每隔15天左右交換一次池水,
交換量為池水30cm池水深度量,
每一個月施用一次生石灰,
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
水色成墨綠色為宜。
④繁殖設施及採取方法
在親鱉池向陽一邊,
建面積約6m2的產蛋棚,
並鋪有20cm左右河沙,
供產蛋挖穴之用。
采卵,在繁殖期,每天早晨到產蛋棚挖卵,並置放在采卵沙盤帶回溫室,放置24小時後,選擇受精卵,投放孵化池進行恒溫孵化。每次采卵過程中,都要記載產蛋窩數,產蛋量及受精率。
采卵,在繁殖期,每天早晨到產蛋棚挖卵,並置放在采卵沙盤帶回溫室,放置24小時後,選擇受精卵,投放孵化池進行恒溫孵化。每次采卵過程中,都要記載產蛋窩數,產蛋量及受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