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半人工(散放)養殖林蛙是當前東北地區發展較快的一個產業,
很多養殖戶通過在生產實踐中的摸索,
掌握了獨到的養殖方法和經驗,
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1同時孵化
由於蛙卵產出時間不一致,
在卵團孵化過程中,
往往同一池中的蝌蚪大小不一,
容易出現大蝌蚪食小蝌蚪、小蝌蚪食未孵化的卵團及卵膠膜的現象。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
養殖場採用將同期產的卵集中放在同一池中的辦法,
但林蛙產卵期長達15天左右,
每天產量不等,
有時1~2天所產的卵團才能裝滿 1個孵化池,
有時不夠,
這樣所需孵化池的數量就要多,
耗費大量人力來分池。
在飼喂蝌蚪過程中,
還要分池投放適合不同階段蝌蚪的餌料。
汪清林業局養殖戶在實際生產中,
採用集中管理、同時孵化的辦法,
效果較理想,
值得一試。
做法如下:在倉庫(東北叫倉房)中,
掘一深坑(長、寬、深度靈活掌握),
用不漏氣的塑膠薄膜平鋪在裡面,
將每天所收集的卵團集中到這裡,
灌水,
水深以浸沒卵團為宜,
坑上覆蓋不透光的物品,
如麻袋等。
之所以選在倉庫裡,
是因為倉庫不透光,
而且溫度適宜。
只要不見陽光,
這些卵團可保存長達十幾天,
等到數量攢足時,
再一起移送至孵化池中進行同時孵化。
2光碟驚鴨
目前,
困擾林蛙養殖戶的難題之一就是天敵。
野鴨就是林蛙蝌蚪期的主要天敵,
成群的野鴨飛到孵化池中,
肆無忌憚吞食蝌蚪,
有時幾隻野鴨半天時間就可以將整個池中的蝌蚪全部食光,
危害嚴重。
而野鴨又是國家保護野生動物,
明令禁止捕捉。
有的養殖戶用稻草人、人攆、下粘網,
都無大效。
鞭炮比較有效,
但蝌蚪期又是森林防火期,
嚴禁用火。
有一個方法可試:在孵化池四周攔上細繩,
高度1m以上,
將廢光碟用細鐵絲掛在繩上,
距離不等,
10m左右掛1個,
光面朝向池面。
當有風吹過時,
池水與光碟相互映射,
光芒四射,
野鴨便不敢靠近。
3不翻卵團
很多養殖戶誤認為卵團需要陽光,
就經常性地翻動孵化池中的卵團,
以使卵團全部都能吸收到陽光,
這是一個錯誤的做法。
卵團在產下時就已經明確哪面朝下,
哪面朝上,
朝上的面叫陽極,
朝下的面叫陰極。
卵團放入孵化池中應按自然規律,
不要人為地改變,
否則,
會降低孵化率。
只有沾上泥沙沉底的卵團,
才可以翻動以順應正確的朝向。
4旱網捕蛙
每到深秋,
大量的林蛙從山上下來,
直接進入附近的越冬池,
有的越冬池較深,
把水全部放幹不太容易,
捕撈難度大。
這時應考慮使用旱網,
所謂旱網是把原本下到水中的網下到陸地上。
具體做法:在距離越冬池1m左右的地方,
用地膜將越冬池圍起來,
立地膜的方法與擋趟子捕捉林蛙的方法一樣,
支撐木棍放在圈裡。
並在地膜上留幾個口,
留口的地方以及附近要平坦、潮氣大、植被完整,
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林蛙道”。
口的多少視越冬池周圍“林蛙道”的多少,
一般1000平方米的越冬池留6個。
口寬50cm左右,
放上直徑60cm、網眼3cm左右、長3~4m的網,
(養殖戶平常在溪流中捕捉林蛙的尼龍網),
網口兩側要與地膜緊密連接,
並用木棍支住,
底部要平整,
埋在土下,
網除留在陸地上1m外,
其餘的放在越冬池水裡。
這樣林蛙秋季下山時,
就會進入網內,
下到越冬池內,
小林蛙會穿過網眼進入池中,
商品林蛙則鑽不出去。
下網後要經常檢查,
特別是雨後要及時收網,
將商品蛙移人貯蛙池中,
防止網內林蛙過多造成擠壓。
5春季購蛙
有的養殖戶剛開始養殖,
蛙場自產的卵團不夠,
每年春季都要購進卵團。
其實,
購買成蛙效益更高。
一些養殖場為滿足市場需要或其他原因,
春季也大量銷售雌蛙,
這時可購人投放到養殖場。
春季的雌蛙由於蛙油和卵混在一起,
每公斤不超過120元,
每只雌蛙4元左右,
到養殖場後可產下卵團,
每只價值1.5元左右。
這種外購的雌蛙產後死亡率高、當年回捕率低,
按60%的回捕率計算,
秋季每只雌蛙銷售價最低8元,
每投放1只外購雌蛙,
可獲直接產值0.8元,
加上1個卵團,
可產出2.3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