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屬兩栖變溫動物,
由於視覺生理特殊,
只能看到活動的東西,
因此世世代代只吃活動的飼料,
不能吃靜止的飼料,
這對於飼養繁殖商品牛蛙是個極不利的因素。
為了廣辟飼料來源,
降低生產成本,
提高養蛙經濟效益,
必須使牛蛙在人工誘導的情況下,
很快改變食性,
實現人工馴化,
為實行集約養殖打下基礎。
下面就牛蛙食性馴化的主要技術介紹如下:
1、場地和牛蛙的選擇
牛蛙食性馴化的場地,
要求安靜、無干擾、無自然餌料;面積不宜過大,
一般室外以100平方米左右為好,
室內以15平方米左右為宜。
馴化場地除用磚砌牆、有防逃和進排水沒施外,
池底還應用水泥鋪成傾斜的底面,
使水面有水2~10釐米,
餌料不沉底。
用作馴化的牛蛙,
要求蛙齡小、體壯、規格一致,
即最佳生長期的牛蛙。
因為小牛蛙比大牛蛙容易馴化;身體強壯、活動能力強、膽子大、人來即散、兩眼向上的牛蛙容易馴化。
那些體虛有病和處於變態中的牛蛙不能馴化。
2、創造適宜的馴化環境
一般從3個方面創造條件促使牛蛙改變食性。
一是隔絕外來自然活食來源。
如果時常有自然活食飛來,
它情願挨餓,
也不會改變原來的食性,
達不到馴化目的。
二是進行密集飼養。
一般幼蛙馴化,
每平方米放蛙100~120只,
放50~100克的牛蛙70只。
牛蛙密集飼養,
搶食積極性高,
蛙群在水中吃食跳動,
死餌也好像活餌在動,
有利於牛蛙的食性馴化。
三是適宜的溫度。
牛蛙吃食死餌,
特別是吃食幹的配合飼料,
要在牛蛙生長的最適溫度下進行。
因為在最適溫度期,
牛蛙的吃食量最大,
消化率最強,
吃食前的饑餓程度最高,
吃食器官功能最大,
動作最靈活。
多年實踐證明,
牛蛙在18℃以上能很好地吞食活食,
在20℃以上時,
才能很好地吃食新鮮“死餌”;在24℃以上時,
才能很好地吃食幹餌和人工配合顆粒飼料。
當馴化場地的氣溫、水溫達到適宜的溫度時,
牛蛙則不成堆,
不棲邊,
均勻地分散在池水中,
兩眼向上,
有時發出啯啯的叫聲。
有條件的地方應採取保溫增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