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沒有明顯的眼,
只是在表皮、皮層和口前葉這些區域具有類似晶體結構的感覺細胞。
身體中部對光感覺稍差,
後部僅有極微的反應。
但當蚯蚓從黑暗中突然暴露于光照時,
具有強烈的反應。
一般蚯蚓為負趨光性,
尤其懼怕強烈的光照刺激,
蚯蚓對不同波長的光線有不同的反應,
畏陽光、強烈的燈光、藍光和紫外線照射,
但不怕紅光,
所以蚯蚓通常在清晨和傍晚時出穴活動。
試驗結果表明:蚯蚓通常最適宜的光照度為 32 一 65 勒克斯,
這比蝸牛的適宜光照度要低,
這時蚯蚓靜止不動;當光照度增至 130 一 250 勒克斯時,
蚯蚓會出現負趨光反應,
如果當光照度增至 190 一 200 勒克斯,
蚯蚓會以極快的速度藏到較黑暗的地方。
此外,
陽光和紫外線對蚯蚓均有殺傷作用。
因此我們在養殖時應特別注意,
可根據蚯蚓對光照反應的特點,
避免將蚯蚓暴露在陽光下照射。
不過可以利用蚯蚓對光照的反應,
在養殖採收時加以利用。
利用蚯蚓懼怕光線的特性來驅趕蚯蚓,
使之與糞便分離,
提高採收效率。
另外,
還可利用蚯蚓不怕紅光的習性,
在紅光照射下,
對蚯蚓的生活習性行為等進行觀察和研究。
當然不同種的蚯蚓以及蚯蚓個體的大小、發育成熟階段的不同,
對各種光照的反應和耐受性也有差異。
通氣方面對蚯蚓生長繁殖等活動影響較大的是空氣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絕大多數的蚯蚓要吸收氧氣,
排出二氧化碳,
只有少數種類的蚯蚓可行嫌氧呼吸在缺氧的環境中生活。
我們經常發現在自然界,
大雨過後,
往往有許多蚯蚓
爬行在路上或被雨水溺死,
這是由於雨水過多而將蚯蚓棲息的洞穴和通道灌滿,
使棲息場所嚴重缺氧,
二氧化碳則濃度過高,
二氧化碳溶于水後成為碳酸,
這時蚯蚓忍受不了酸性的刺激而爬出洞外。
通常蚯蚓對土壤中二氧化碳濃度耐受的極限在 0 . 01 % - 11 . 5 % (不過有的蚯蚓可耐受二氧化碳濃度在 50 % 以上),
如果超過上述極限,
則蚯蚓往往會出現遷移、逃避等現象。
蚯蚓對各種氣體的反應也十分敏感,
有些氣體對蚯蚓有害,
在養殖蚯蚓 時則應特別注意,
如一氧化碳、氯氣、氨氣、硫化氫氣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甲烷、屍氨等氣體均對蚯蚓有害,
尤其在冬季,
為了給養殖蚯蚓場所增加溫度,
往往生爐子,
以煤為燃料,
如果通煙管道不好,
洩漏煙氣,
會引起蚯蚓大量死亡,
因為在煙氣中均含有上述有害氣體。
此外,
蚯蚓的食料往往需發酵,
發酵後也會產生上述有害氣體,
要嚴加注意。
飼料投喂前要充分發酵,
並且還要經常翻搗或放置一段時間後再餵養,
使有害氣體完全散發完。
據報導,
一旦有害氨氣的濃度超過 17pPm 時,
則會引起蚯蚓大量分泌亡;硫化氫氣體的濃度超過 20PPm 時,
會引起蚯蚓神經系統的疾病而導致死亡;甲烷氣體濃度超過 15 %一 20 %時,
會造成蚯蚓血液外溢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