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資訊

巧克力吊

中 文 名: 巧克力吊
俗名別名: 黃吊
英 文 名: Chocolate Surgeonfish、Mimic Surgeonfish、Chocolate Tang
拉丁學名: Acanthurus pyroferus
地理分佈 分佈在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 分佈範圍包括塞席爾至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n Islands)和土木土群島(Tuamoto Islands),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大堡礁和新赫里多尼亞一帶海域。 在馬爾地夫和查戈斯群島(Chagos Islands, 印度洋中部)至巴厘島(Bali)一帶海域被印度洋吊(Acanthurus tristis)所取代。
氣 候 帶 熱帶, 北緯32度和南緯24度之間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群體產卵型

食 性 藻食性

巧克力吊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8條 背鰭軟條(總數)27-30:條 臀鰭鰭棘:3條 臀鰭軟條:24-28條

成魚體長呈橢圓形而側扁。 頭小, 頭背部輪廓隨著成長而略凸出。 口小, 端位, 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 齒固定不可動, 齒緣具缺刻。 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 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幼魚時尾鰭呈圓形, 隨著成長逐漸呈彎月形, 成魚時上下葉延長。 幼魚體色共有3種型態:一為一致呈黃色(分佈在菲律賓海域),

此為模仿黃三角吊(Zebrasoma flavescens)之體色;二為呈黃色, 但鰓蓋、背鰭、臀鰭及尾鰭具藍緣(分佈在關島和塔希提島一帶海域), 此為模仿藍眼黃新娘(Centropyge flavissimus)之體色;三為呈淡灰綠色, 後部逐漸變黑色(分佈在帛琉群島一帶海域), 此為模仿黑尾神仙(Centropyge vrolikii)之體色。 隨著成長, 體逐漸呈黃褐色, 成魚呈暗褐色, 體側不具任何線紋, 但在胸鰭基部上下具大片橙紅色斑駁, 鰓蓋後部具黑色寬斜帶。 背鰭及臀鰭黑褐色, 鰭緣為黑色, 基底各具一黑色線紋;尾鰭黑褐色, 具黃色寬線緣;胸鰭及腹鰭黑褐色;尾柄棘溝緣為黑色。 此外, 來自帛琉群島的巧克力吊幼魚常常被錯誤認作黃點黑尾吊(Acanthurus chronixis)的幼魚。 兩者的區別在於, 黃點黑尾吊的背鰭和臀鰭均為青色,
尾鰭具黃色帶, 而體側的斑紋是斑點, 而不是巧克力吊幼魚的蠕紋, 不難分辨。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25cm

習 性 棲息於瀉湖和麵海珊瑚礁區水深4-60米之間的水域, 通常生活在珊瑚生長的岩礁區和沙礫區以及岩架的底部, 也會出現在泥濘的礁區中。 多半單獨生活。 主要以海藻為食。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