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小寵 » 小寵資訊

鱉的病蟲防治

一、鱉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當鱉體受到外界或自身因素的影響引起新陳代謝失控, 從而擾亂了鱉的正常生命活動時, 就會引起鱉病的發生。

1、水體理化因素

⑴水溫

鱉是變溫動物, 對水溫變化非常敏感。 攝食生長水溫範圍是20℃—30℃, 最適溫度為27℃—30℃。 水溫的變化除直接影響鱉的生長外, 還會引起其他因素相應變化。 如水溫的升高會引起溶氧降低, 還會引起一些致病菌的大量繁殖, 如產氣單胞桿菌的繁殖加快, 毒力增強, 造成鱉病發生的幾率增加。 當鱉轉移水體時, 兩者之間水溫相差不應超過5℃, 否則鱉難以調節體溫,

引起生理功能紊亂, 甚至 出現死亡。

⑵溶氧

鱉雖然是可用肺呼吸空氣的水生動物, 但在水中生活時間比較長, 低溫時, 鱉完全不用肺呼吸, 而用鰓狀組織呼吸水中的氧。 所以水中的深氧高低對鱉的生活仍有影響。 同時, 較低的深氧會造成水體的惡化, 增加了水中有毒物質和病菌的含量。

⑶酸鹼度

鱉對水的酸鹼度適應範圍較廣, 但在酸性水中, 鱉的攝食強度減弱, 消化力下降, 生長受到抑制。 同時, 酸性水使藻類的生長、殖殖也受到抑制。 因此, 養鱉水體以微鹼性為好。

⑷有毒物質

水體中有毒物質主要是氨氮、硫化氫等, 主要來源於水生生物的排泄物、殘餌及其屍體等有機物。 這些有機物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溶氧, 同時放出硫化氫等有害物質。

硫化氫能造成鱉的組織缺氧而麻痹窒息死亡。 水體中的氨氮在鹼性環境和低溶氧條件下, 其毒性特別強。 鱉對氨氮的忍耐能力較低, 被氨氮污染的鱉池池水大多老化, 鱉容易發生腐皮病、癤瘡病、紅底板病等。

2、生物因素

⑴病原生物

有病毒、細菌、真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病原體和寄生蟲引起的侵襲性疾病病原生物。

⑵敵害生物

有鼠、黃鼠狼、獺、鷹、鷺等多種敵害生物。

3、人為因素

⑴機械損傷

在鱉的捕撈、運輸過程中, 由於操作不當, 或池底、池壁粗糙, 易造成鱉體表皮受傷, 引起細菌性病原的感染。

⑵互相撕咬受傷

鱉生性好鬥, 由於放養密度大, 餌料不足, 大小不勻, 雌雄比例失調等原因均會引起互相攻擊, 撕咬受傷。


⑶餌料變質或營養不全

如脂肪代謝不良、缺乏維生素、營養失調、餌料變質等均可成為發病因素。

4、自身因素

引起鱉病的自身因素主要是抗病力下降。 鱉的抗病力除與年齡、內分泌等有關外, 種退化及個體品質的低下也是重要因素。

二、鱉病的防治措施

1、環境

鱉生性膽小、喜靜怕驚, 養鱉地點應遠離公路、噪音大的工廠及喧鬧場所, 建在向陽避風, 水源水量穩定、水質清新、無污染、pH值在7.0—7.5範圍的地方。 要求池底底質粘土或粘壤土為好。

2、控制養殖環境中的病原體

⑴水體及工具消毒

每畝水面每半月用生石灰20—30千克全池潑灑1次, 或每半月每立方米水體用1克強氯精遍灑1次。 小型工具用高錳酸鉀定期消毒。

⑵鱉體的消毒

從外地運進鱉時,

一定要選擇無傷、無病、體色正常、反應靈敏的。 幼鱉用5%的食鹽水浸泡10—15分鐘。

3、加強管理

一是注意操作方法, 防治鱉體受傷。

二是加強飼養管理, 堅持“定點、定時、定量、定質”的四下投飼標準, 飼料要新鮮適口, 不喂發黴腐敗變質的飼料。

三是做好藥物預防。

⑴土黴素藥餌

每千克鱉體重每次用藥0.2—0.5克, 每隔10天喂一次。

⑵中草藥藥餌

以促進消化吸收、增進食欲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中草藥為主, 結合一些抗菌藥物釀成合劑。 常用的中草藥有黃芩、黃柏、板蘭根等。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