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小寵 » 小寵資訊

危害較大的鱉病的防治

1、白斑病白斑病亦稱毛黴病、白黴病。

[病原]白黴菌屬真菌

[症狀]患病初期, 裙;邊、四肢、頸、尾等處出現白斑, 嚴重時, 表皮鬆馳, 逐漸剝離。

[病因]水質清瘦, 透明度大, 長期使用抗菌毒等造成真菌競爭性生長, 鱉一旦受傷, 容易感染。

[流行及危害]四季均可發生, 以4-6月最為流行, 主要危害稚鱉、幼鱉。

[防治方法]①儘量不要讓鱉受傷。 ②調節水質, 使透明度保持20-30釐米使水呈淺綠色。 ③2-3毫克/升亞甲基全池潑灑, 連用2-3次。 ④1/2000的食鹽加1/2000的小蘇打全池潑灑。 ⑤每畝用2.5-5公斤的菖蒲搗汁, 加入0.1-1公斤食鹽, 再加入2-5公斤人尿。 ⑥上述藥物潑灑4小時後投喂抗菌素,

以防細菌繼發性☆禁☆感染。

[病原]溫和性氣單胞菌

[症狀]鱉病四肢及腹甲出現多個針狀頭大小的凸出白點, 嚴重時背部、頸部也有白點出現, 剝去病灶可見幹酸餅物。

[病因]早晚溫差大, 水質惡水, 水中氨氮高。

[流行及危害]4-6月、8-10月, 主要包親稚鱉、幼鱉。 發病快, 食量大。

[防治方法]①合理放養, 稚鱉密度每平方米應控制在60只以下, 飼養時間不應超過30天。 ②全池潑灑0.5毫克/升二氧化氯, 消毒二天。 ③穿心蓮、大黃、烏桕葉乾粉, 2-5%飼料有一定的療效。 ④鱉飼料拌比較敏感的藥物如紅黴素、磺胺類、慶大黴素等藥物, 能有效控制。

3、鰓腺炎又名腫頸病。

[病狀]患病初期, 病鱉腹甲出現出血點, 口鼻出血, 繼而變成灰白色且呈貧血狀, 頸部異常腫大, 腹面兩側有線腫現象,

全身浮腫, 眼呈白濁狀而失明, 體腔有腹水、腸道出血。 病鱉因水腫導致運動遲緩, 常靜臥陸地, 伸頸死亡。

[流行及危害]該病主要危害稚幼鱉, 傳染快、危害大, 常年均可發生, 水溫25-30℃, 發病最嚴重。

[防治方法]①10毫克/升漂白粉或3毫克/升三氯異腈尿酸對鱉池消毒。 ②投喂新鮮餌料, 增強鱉的抵抗力。 ③發現死鱉及時銷毀。 ④100公斤飼料加“三黃粉”(大黃50%, 黃柏30%, 黃芩20%碾粉)2公斤煮水拌飼料, 另加1-2克病毒靈, 有一定防治效果。

4、白底板病亦稱中華鱉出血性腸道壞死症。

[病原]楊先樂教授已分離出細菌, 但也不排除病毒。

[病症]發病初期, 鱉顯得煩燥不安, 大部分時間浮在水上, 不下沉, 部分病重鱉癱伏在岸邊, 失去反應能力, 體表完好, 無明顯症狀。

解剖腸道發現, 呈失血狀, 肝呈土灰色。

[病因]發病鱉主要為外地購入的鱉。 可能因環境變化大, 產生應激反應, 人為操作不當加快本病的發生。

[流行及危害]外購鱉發病率較高, 傳染性強, 主要為一齡幼鱉、商品鱉。

[防治方法]①嚴格檢疫, 不引入病鱉和傷殘鱉。 ②2-4毫克/升漂白粉, 或0.5毫克/升二氧化氯、溴氯海因全池潑灑。 ③每公斤鱉每天投喂鹽酸嗎啉胍10-40毫克、或板蘭根1克, “三黃粉”1克及增效磺酸100毫克, 延續5-7天。 ④投呈新鮮飼料, 減少人為操作, 有利病情的穩定和恢復。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