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口絲蟲病
這種病由飄遊口絲蟲所引起,
在春、秋兩季容易發生,
水溫在15至25℃時大量寄生于體表時造成粘液分泌增加,
形成乳白色附著物,
又稱白雲病。
病魚常呈現行動遲緩,
群聚於池塘角落不動,
似昏睡狀,
故又稱昏睡病;鰓部大量寄生時。
增生的粘液阻礙鰓的氣體交換功能,
金魚常因呼吸困難窒息死亡。
可使用福馬林或孔雀綠或食鹽藥浴處理。
二 、粘液孢子蟲病
金魚的粘液孢子蟲主要寄生於金魚的鰓部,
病因有碘泡蟲及單極蟲兩種,
碘泡蟲的囊胞常會於鰓絲上形成腫瘤狀附著物,
三、爛鰓病
爛鰓病的原因很多,
環境水質的刺激、寄生蟲的感染與細菌的侵襲感染等皆會造成鰓組織的病變,
鰓組織可能只有局部潰爛壞死或全面性的腫脹增生,
嚴重時病魚食欲喪失,
呼吸困難,
死亡率極高,
治療時需找出確實病因,
並配合水質環境的改善,
才能有效控制,
並儘量避免大量換水,
移動或下重藥等緊迫的傷害,
以免病情加重。
四、爛尾病
或稱爛鰭病, 多半因為先有寄生蟲的寄生或物理性傷害, 造成體表魚鰭等組織受損, 柱狀菌等二次性病原侵入感染, 造成魚鰭組織等潰爛缺損, 治療時若有寄生蟲的感染, 需先處理寄生蟲, 再配合抗生素或抗菌劑等控制細菌性的感染。
五、紅斑病
本病是由產氣單胞菌所引起,
為一種條件性病原菌,
普遍存在于水中,
水質惡化、缺氧、密飼、水溫劇變及運輸緊迫等各種環境水質不良因素是本病爆發的誘因,
病魚常有菌血症並隨伴著出血症狀,
或腹水,
腫脹,
立鱗等症狀,
近幾年來已有抗藥性的強毒菌株出現,
感染魚只常有高死亡率。
治療時需使用抗生素或抗菌劑等並配合水質環境改善。
六、潰瘍病
或稱寄孔病,
七、水黴菌
水黴病又稱覆棉病或水生菌病, 由水黴菌感染所引起, 水黴菌只為附生於受傷壞死的組織上, 魚只多半因為捕撈運輸或寄生蟲的感染或其它慢性病等, 使體表組織先有受損壞死病變, 水黴菌再附生感染, 病變部會有污穢狀棉絮物附著, 常隨伴著鐘形蟲等的附生感染,
八、翻覆病
又稱鰾病,
病魚的魚鰾常充滿氣體無法調節,
魚只無法正常游泳攝食,
使腹面朝上翻覆於水面,
發病原因尚不很清楚,
可能與喂飼食的飼料顆粒太小及慢性發炎等造成鰾管阻塞等有關,
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改善飼養方法及增強水流強度可減少發病機會。
九、脂肪瘤
脂肪瘤為一種上皮細胞的異常增生,
由病毒感染所造成,
病魚體表可觀察到腫瘤狀的增生物附著,
不會影響魚只的食欲和活動,
也不會造成死亡,
尚無有效的藥物的治療可治療,
可用外科手術方法切除在消毒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