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資訊

帆吊

中 文 名: 帆吊

俗名別名: 帆翅吊(香港)、太平洋帆吊

英 文 名: Sailfin Tang、Pacific sailfin Tang、Sailfin Surgeonfish

拉丁學名: Zebrasoma veliferum

地理分佈 分佈在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 分佈範圍包括印尼至夏威夷群島和土木土群島(Tuamoto Islands),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大堡礁南部、新赫里多尼亞和拉帕群島(Rapa Islands)一帶海域。 在印度洋和紅海海域中被珍珠帆吊(Zebrasoma desjardinii)所取代。

氣 候 帶 熱帶, 北緯32度和南緯28度之間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群體產卵型

食 性 藻食性

帆吊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4-5條 背鰭軟條(總數):29-33條 臀鰭鰭棘:3條 臀鰭軟條:23-26條

成魚體呈卵圓形而側扁。 口小, 端位, 上下頜齒較大, 齒固定不可動, 扁平, 邊緣具缺刻。 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 前方軟條較後方延長, 呈傘形;尾鰭截形。 尾棘在尾柄前部, 稍可活動。 體呈乳黃色, 頭部具一窄於眼徑的黑眼帶, 向下延伸至腹鰭始端;鰓蓋後、自背鰭始端至腹鰭中端之間具一黑褐色寬豎帶;體側另具4條褐色豎帶,

豎帶上另具細紋。 背鰭黃褐色具斑紋, 臀鰭一致黃褐色;尾柄藍灰色, 尾柄棘及溝則為暗色, 尾鰭黃色。 幼魚體色為白色, 體側具6條黃黑相間的窄帶, 隨著成長帶紋變粗。 帆吊和珍珠帆吊(Zebrasoma desjardinii)較為相似, 不同之處在於頭部、體側下部和尾鰭的花紋。 珍珠帆吊的頭部、胸腹部及體側下部滿布灰白色和黃色的圓形斑點, 因此得名“珍珠帆吊”;而尾鰭則是深紫色具灰白色斑點, 與帆吊的一致黃色迥然不同, 很容易分辨。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40cm

習 性 棲息於瀉湖和麵海珊瑚礁區至少深達30米的水域中。 成魚通常單獨生活在浪湧區以下的水層裡, 幼魚則單獨生活在有遮蔽的岩礁區或沿岸礁區中, 有時會出現在混濁的礁區裡。

主要以枝葉繁茂的大型藻類為食。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