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特點: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cm表土層越冬, 並長期存活。 翌春, 遇有適宜條件萌發產生孢子囊, 以遊動孢子或直接長出芽管侵入寄主。 此外, 在土中營腐生生活的菌絲也中產生孢子事囊。 以遊動孢子或侵染幼苗引起猝倒。 田間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產出孢子囊及遊動孢子, 借灌溉水或雨水濺射到貼近地面的根莖上引致更嚴重的損失。 病菌生長適宜地溫15-16度, 濕度高於30度受到抑制;地溫10度即可發病。 低溫對寄主生長不利, 但病菌尚能活動, 尤其是育苗期出現低溫、高濕條件, 利於發病。
流行動態:幼苗子葉養分基本用完,
新根尚未扎實之前是感病期。
這時真葉未抽出,
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
抗病力弱,
遇有雨雪連陰天或寒流言蜚語侵襲,
地溫低,
光合作用弱,
幼苗呼吸作用增強,
消耗加大,
致幼莖細胞伸長,
細胞壁變薄病菌侵入。
因此,
該病主要在幼苗長出1-2片葉時發生。
3-6月播種的都會發病,
尤其為3-4月育苗易發病。
該病發生情況苗床小氣候關係密切,
其中主要是濕度,
苗床低窪、播種過密不通風、澆水過量床土濕度大發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