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魚類的身體表皮和內臟都有細菌存在, 而魚類的生活環境也有很多機會與細菌接觸。 因此, 魚體受到外傷或環境突變而使本身抵抗力下降時, 就極容易發生細菌感染。 當細菌感染時, 魚體通常出現紅腫和出血, 起紅色斑點, 爛尾, 鰭潰瘍, 眼朦等等。 由於各種細菌的感染時間與發病程度各不相同, 一定要仔細觀察才能診斷是何種細菌感染, 而大多數是多種細菌混合感染的併發症。 因此。 必須進行細菌分離培養, 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也可作抗生素敏感性試驗, 以求獲得較佳的治療效果。
(1)鰓病
①細菌性鰓病:病原菌是粘液菌, 屬於格蘭式陰性細菌。 症狀為大部分皮層組織潰瘍, 鰓充血, 鰓纖維甚至鰓裂也失去, 此病與水質的好壞有很大關係, 水溫升高至28℃或以上時, 酸度和水中有機化合物增加, 就容易發生此病。
治療方法:把病魚隔離, 在水中加新黴素和氯黴素(在每公升水CDu50毫克)連續浸浴7天;
②寄生蟲鰓病:是由指環蟲(Dactylogyrldae)寄生引起。
採用淡水藥浴法處理魚鰓部寄蟲有效而且安全。 用9份淡水配l份海水制成藥浴用水, 保持溫度在26℃, 讓病魚浸浴約1分鐘~29f~。 這種處理方式對體弱敏感的魚, 對因鰓病而厭食數日已瘦弱的病魚都較有效。
治療方法:鰓部寄生蟲還可以用0.01 ppm高錳酸鉀藥浴5分鐘~10分鐘或福馬林1:4000藥浴l小時均有效。
(2)細菌性潰瘍病
病原體是布魯氏菌屬的嗜血菌, 屬於格蘭氏陰性細菌。 如爛鰭、爛尾是很常見的。
病症主要為皮膚潰爛, 特別在顎的邊緣和口的附近。 感染的途徑大多由不潔的食物和水引起。 對成長的魚類與幼魚都會感染, 死亡率則以幼魚為最高。 這種病症通常會與假單胞菌一起混合感染。
治療方法:把病魚隔離用紅黴素、新黴素和氯黴素藥浴7天以上。
(3)敗血症
病原是假單胞菌, 屬於格蘭氏陰性細菌。 這是一種最普遍但對珊瑚礁魚影響最嚴重的細菌性疾病。 此病大多發生在夏季水溫升高, 溶解氧含量低, 飼養密度高的時候。 魚患此病, 尚無適當的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必須改善環境, 隔離病魚, 在飼料中加呋喃唑酮喂飼病魚。
(4)弧菌病
病原是弧菌, 屬於格蘭氏陰性細菌, 病症隨受感染的魚體而異, 大多是表面皮膚紅腫, 出血, 特別在魚鰭的底部及身體的腹部最為明顯, 診斷顯示:紅血球、血紅素、和血漿溶解岡素都減少, 但白血球則顯著增加。
治療方法:用抗菌素, 以用黃胺類, 卡那黴素或鏈黴素等較好在使用抗菌素治療前,
美國現在多採用口服疫苗, 效果甚佳。
還有一種方法:治療時先把病魚撈到治療箱中, 在1000cc水中加13mg的氯黴素或新黴素, 使魚在治療箱藥浴7天。 這7天內每天抽換一半水, 並使水一直保持原有藥量。 此法治療效果不錯。
(5)結核菌病(TUberculosis)
結核菌病原是魚結核桿菌, (MYcobacteriumpiscium G)結核病是珊瑚礁魚一種相當普遍的疾病。 此病的死亡甚高。 當急性發病時, 1天~2天內可使全部魚死亡而魚體沒有任何症狀。 但急性發病少, 多為慢性發病, 如在體外發病, 症狀是皮膚上有一塊一塊褪色的雲斑, 如在體內發病, 內臟有黃色損傷, 魚發病時呼吸急促, 失去食欲, 經常躲在黑暗的角落裡, 鰭失去光澤並有潰爛、分裂、皮膚上會有瘤、眼睛突出、停浮於水面直至死亡。
治療方法:發病初期, 用四環素治療有顯著的效果。 也可將魚移至醫療水族箱, 在l升的水中加入15克的金黴素或氯黴素, 藥浴3天~4天, 每天換水1次, 病情嚴重的魚應早日隔離, 避免使其它健康魚的肝脾受損, 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用臭氧消毒, 或者用紫外光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