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是生物界種類最多、分佈最廣、數量最大的一類節肢動物,
約占整個動物數量的90%。
昆蟲中許多種類都是人類疾病的重要傳播媒介,
傳播的病原體有病毒、細菌、原蟲等,
對人類危害極大。
昆蟲在生物進化中之所以能適應各種環境條件而得以生存和發展,
是有其獨特內在因素的。
昆蟲雖不像高等動物那樣具有完善的免疫體系,
但它們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的能力卻是驚人的。
昆蟲免疫防禦系統的研究可以追溯亞裡斯多德(ARISTOTLE)時代,但這方面研究卻十分遲緩。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到60年代末, 人們才重視對昆蟲免疫防禦的研究。
昆蟲免疫與高等動物的免疫相比,
有其獨特的免疫系統和免疫機制。
昆蟲無T和B淋巴細胞,
無免疫球蛋白及完整的補體系統,
缺乏特異的抗原抗體反應。
一般認為昆蟲為“非專一性”免疫。
所謂“非專一性”,
一是指誘導源與誘導產物無相應的特異性結合,
不同的誘導源如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因數,
均可誘導昆蟲產生類似的抗菌物質;二是指誘導產生的抗菌物質具有廣譜性,
而並非針對某一特定的抗原(誘導)物質,
稱之為獲得性免疫。
昆蟲免疫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免疫,
細胞與體液免疫等類型。
體液免疫又包括正常蟲體存在的體液免疫因數, 如凝集素、酶氧化酶原、體液莢膜等;以及經人工或自然誘導後產生的免疫因數,
在適當條件下用超聲波、電波、微振盪等物理因素處理昆蟲滯育蛹也可達到大腸桿菌菌體所誘導的水準。
儘管誘導產物的活性強弱與組分比例有一定的差異,
但形成的抗菌物質具有廣譜性。
大量研究表明, 昆蟲免疫系統具有對異物的免疫應答能力。 一些外源物質, 如細菌、理化因素等, 均能誘導昆蟲產生抗菌物質、溶菌酶和凝集素等物質。 由於外源性誘導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