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養護

短鯛致命的疾病及治療方法

2088

在妥善管理的水族箱中, 魚只應該是不會罹患疾病的, 所以當魚只罹患疾病時, 一定有某原因存在, 而大多數的情形都因為在維護保養水族箱時, 長期不進行局部換水或是魚只的排泄物、水草、枯葉, 造成過濾綿堵塞以及水質太過髒汙等管理不善所引起的。 另外如果新購買進來的魚只是某種疾病的帶菌者, 而若是突然將這種帶菌魚混養於原有的水族箱裡時, 疾病就會傳染給水族箱裡的其他種魚類。 這類情況通常都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 那是因為人們對魚太不重視所引起的。

這種人為疏失, 在某種程度上是無法避免的。 但是, 只要常常仔細地觀察魚只的動態, 並進行妥善的管理, 就可防止一半以上的疾病發生。

■ 飼養環境對魚只的影響

“預防勝於治療”是水族愛好者所不可或缺的正確觀念。 畢竟在治療過程中, 不當的藥量也可能對魚只本身造成傷害或不良影響。 因此, 有良好適當的環境, 才是防治疾病的好方法, 通常不良的環境常是造成魚生病的主因, 所以為了保持良好的生存環境, 必須時常為它們換水, 給予餵食不同的飼料, 但不可過度餵食, 不要養太多的魚只在水族箱中, 保持一定的數量;同時, 養一些其他適合生活在一起的魚類, 如此, 便是個良好的環境。 另外, 由於疾病是由各種不同方式傳染的,

但最重要的便是您應避免使魚只的表皮受傷, 並且在良好的水質狀況下(無傷害性的物質及足夠的氧氣), 保持其保護膜的穩定, 經由定期且仔細的觀察, 將可以輕易地由魚只的各種症狀來判斷病因。

提到一般熱帶魚的疾病時, 首先會想到的是白點病(Ichthyophthirius)。 我們很容易可以從魚的表皮及魚鰭發現此種白點, 患這種病的魚只除了會長白點外, 還會有呼吸困難以及魚鰭活動不靈敏的現象, 由於有許多的寄生蟲孳生在水中, 因此, 第一個步驟便是防止其再度感染, 換水的頻率越高越好, 或是將所有的魚只移到一個完全沒有寄生蟲而且有強列過濾作用的水族箱內, 現在水族市場上有銷售各種魚病藥。

所以, 這種疾病已經不是那麼可怕了, 若能按照說明書正確地來用藥, 那治療起來就簡單多了, 不過, 南美短鯛對於這種白點病的抵抗性很強, 所以很少罹患這種病。

對南美短鯛來講, 致命的疾病是:鰓病、Aeromonas菌(產氣單胞菌短杆型運動性從屬營養細菌)病、柱狀病(Columnaris症)以及因內臟疾病而引起的拒食症等等。 其中又以鰓病、Aeromonas菌病和柱狀病的症狀惡化得特別快, 如果一發現病情不馬上處理的話, 結果將不可收拾。
鰓病的症狀至少有兩種: 我要魚水族網

1.細菌性魚鰓病:

這種症狀的特徵是魚鰓掀動幅度大, 遊動的時候略顯呆滯, 並會靜靜地停在水族箱的底部, 經過一至數天后即會死亡, 不過細菌性鰓病不會傳染給其他的南美短鯛。

但當魚只出現明顯的患病症狀時, 再使用水族市場上銷售的魚病藥或治療七彩神仙魚鰓病的福馬林(formalin)是不會有什麼效果的。 這是一種經感染就會百分之百死亡的不治之症。

平常要仔細地觀察魚只的狀態, 當發現魚鰓掀動情況不規則, 與平常不一樣時, 就可以懷疑魚是罹患了魚鰓病。 此時測量水質, 通常都會發現水中的亞硝酸鹽或硝酸鹽的濃度太高。 為了減少NO2, 可用調整過水質的

新水(pH值、水溫、gH硬度的中和), 進行2/3的換水, 以及使用parasan D(因裡面有含oxolinic Acid--歐索林酸)進行藥水浴, 也會有治療效果。 但是, 如果已經有了明顯的魚鰓病症狀時, 至今尚未發現有效的治療方法。

2.真菌性魚鰓病:

這種症狀的特徵是魚鰓掀動頻率動會加快,

且在幾個小時至一天內, 水族箱內的魚只可能就會全部死亡。 其病因大多是因為新購買進來的魚只是帶菌者或者是所喂的活餌或水草上附著了病菌。 其病情惡化得相當迅速, 至今也沒有什麼治療的方法。 因此, 購買進來的魚最好先在治療用的檢疫缸內飼養以後再放入混養。

當魚只出現尾鰭緊閉, 魚體表面好像黏貼著白膜, 在水族箱部靜靜不動的症狀時, 就是柱狀病(Columnaris症)。 這種生物會使其產生薄膜或白色的小斑點, 魚只若是感染了這種病症, 會沒有食欲, 遊動時會有搖擺的現象, 並且不時地摩擦物體, 病情嚴重的情況下可以看到魚體表皮上有藍白色的薄膜, 同時, 上面會帶有死表皮細胞及寄生蟲。 症狀因當時的環境條件而異,有時會先出現尾鰭緊閉,有時則會先出現貼著白膜的症狀,致病原因是水質惡化、亞硝酸鹽濃度升高,或混養帶菌魚等,如放任不管魚兒就會死亡,甚至還會傳染給其他的魚。所以,當魚只出現一點徵兆時,就應立即予以隔離,可用Green F gold(日本黃藥)定量和粗鹽(10L的水,5g的鹽)投入水中。Green F gold(日本黃藥)在照明陰暗的狀態下較有效果。所以,可以把燈關掉。如果房間光線很亮時,可用報紙貼於水族箱外以遮蔽過亮的光線。

由於投入食鹽時水的pH值會上升,因而事先應該將pH值調至6.5左右。治療中為了抑制水質的惡化,尤其是亞硝酸鹽的上升,最好不要喂餌,或者是少量餵食,直到痊癒為止,需要費時數天。但有時症狀惡劣也會無法治癒,在這種情況之下,可用Green F(孔雀石綠)進行藥水浴。在檢疫缸(30cm的玻璃缸或10L左右的壓克力缸)內,放一半飼育缸的水,和水質經過調整過的新水,輕輕地打入空氣(孔雀石綠與水的比率為5g比10L)。這種濃度相當高,水會呈現藍綠色,而微微地可看到魚影。如果濃度沒有到達這種程度,就不會有效果,但對魚沒有副作用。罹患柱狀症菌病的魚兒,可在隔離水槽內進行藥水浴,輕者翌日,重者數日即可痊癒。

但是,為了維持良好的水質,絕不可喂魚只吃魚餌,治療後,換上一半的新水或用活性碳,以脫除水中的顏色。確定魚只已痊癒之後,再放回原來的水族箱。可是,原來的水族箱中的飼育水,應事先進行部分換水,要知道保持良好的水質是非常重要的。痊癒的魚只若放回水質惡化的飼育水中,會重新發病,故應儘量避免為宜。

Aeromonas菌病(產氣單胞菌)的發生原因通常是由水質的惡化所引起的,其症狀有腹部膨脹、眼凸等。但在初期時,可看到與細菌性魚鰓病相同的現象,亦即魚鰓的掀動情況不正常。其後,腹部會開始膨脹,末期症狀是呈凸眼的狀態。但等到腹部膨脹時,就為時已晚了。

所以,在看到鰓的掀動情況不正常時,或沒有餵食魚餌而肚子卻脹鼓鼓時,就必須施以治療。方法與治療柱狀症相同,但治癒的機率很低。初期出現症狀時,是否能區別那是Aeromonas菌症或是柱狀病(Columnaris症)與能否及早治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天觀察魚的動態。便成了重要的課題。

偶爾出現傳染性的腹水,尤其容易在南美短鯛及西非短鯛上發生;其最初的症狀是魚只腹部會逐漸隨著時間而逐漸腫脹,最後則出現全身浮腫的現象伴隨著突起的鱗片(立鱗)及凸眼而來;通常此種病症,除非是太嚴重,否則通常都可由抗生素來治療;但若已經很嚴重,最好還是將其隔離。

另外,表皮的潰瘍有許多的成因,它們可說是傳染性腹水症的併發症,或被視為皮膚結核症候群。這種病症最初的症狀表現為:魚體皮膚的某部分有異常硬化的現象,接著在硬化的表皮上出現白斑點,並且白斑點會日漸變大,最後脫離表皮,然後會在脫落部位發炎,因而使得表皮有發紅的現象。此種疾病幾乎無法治療。所以,最好的方法仍是隔離這條魚,以避免其他健康的魚只受感染。同樣的,由於凸眼的病症通常是伴隨腹水或結核病而來,所以處理方式和潰瘍是相同的。其治療方法是在隔離的水族箱中,放入飼育水和經過水質調整的水各半,而後再以5g的鹽比10L的水的比率來加鹽,青黴素類的抗生素10ppm(1ppm=百萬分之一)。不過在使用抗生素時通常會以葡萄糖等來先加以稀釋,因而可以每克抗生素溶入20mg葡萄糖的比率,來計算出給藥量。

根據以以上治療例子來看,10L的水,放入10ppm的抗生素,即0.1g。但因純抗生素的量是1/5(每1g抗生素,20mg的葡萄糖),所以乘以5就等於0.5g。這種治療方法如果與Green Fgold(日本黃藥)合併使用的話,對Aeromanas菌症也有很好的療效。

還有一種單細胞動物--血液鞭毛蟲,這種寄生蟲會寄生於血液、腸子或膽囊以及其他內臟器官之中,這種病症的症狀表現為:魚的顏色轉為黯淡,變得瘦弱、憔悴,有白色的排泄物……等,啞啶黃很適合控制此種病症(2-3天一次,每100L加入0.1-1.0g的啞啶黃)。 我要魚水族網 woyaoyu.com

而當魚只在物體上摩擦其魚鰓時,表示它的鰓很可能感染了各類單細胞寄生蟲或水蛭類,常見的症狀是沒有食欲及瘦弱等,治療方式和治療白點相同。另一種病只可能發生在野生的魚只當中,而且剛開始時,通常不會認為那是一種病,那就是駝形線蟲的感染。通常這種病症會在幾個月後被發現在魚只肛門處有約1公釐的線蟲,而且不斷地增長,最長可達10公釐;病症表現為:魚只完全沒有食欲,並且逐漸瘦弱、摩擦物體、白色的排泄物。在觀察到魚只肛門有線蟲的同時,也可以透過顯微鏡觀察其排泄物及腸內的東西,發現其他的線蟲,如真要治療只好要藥物來控制如使用Fulbenol5%或是Hubenda20%。通常在野外所捉的魚只,由於輾轉經過許多水族經銷商之手,而每個水族經銷商都會按照個人的用藥習慣給於不同的藥物治療或處理,有時甚至會導致這些魚類即使在最適宜的環境下也無法產卵,儘管過去試過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不使用藥物),仍無法控制這種病症,唯一的方法只有隔離具有些病症徵兆的魚了。

有的時候魚只會因為內臟疾病而引起拒食症或因寄生蟲寄生於內臟器官,而造成即使餵食許多的魚餌,仍然不能健康成長的現象。這類寄生蟲大多是投飼水蚤、赤蟲等活餌所導致的,也或者是野生個體魚只的內臟本來就有寄生蟲所致,這種病症僅僅從外觀上是看不出來的,所以常用驅蟲劑混入魚餌中來餵食來進行處理治療,但這種治療方法對七彩神仙魚有效,對南美短鯛來講,因為有關魚餌的種類、大小以及魚只本身體力上的問題等,因而較為不容易治癒。所以,盡可能經常用人工餌料餵養新近購買的個體魚只,並多加注意其健康狀況,不要讓魚只消瘦下去。

當突然發現飼養的魚只具有某些異常反常的現象發生的時候,例如:魚只在水族箱中忽然側身摩擦著岩石、沉木,最後又停了下來,而且身體慢慢地浮動,經過仔細觀察之後,發現魚體皮膚及魚鰭部位有白色斑點或是發現魚鰭有破裂的現象,甚至呼吸困難,那它可能是生病了!

也許此時還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但值得注意的是,若處理不當可能整缸的魚都會因此而死亡!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最佳的解決之道。


無法判斷病因,最好將已感染疾病的魚只帶給專家診療,以便正確地診斷出病因,並給予妥善的治療。

在1970年代,藥物治療尚未研發時,在外面捕捉的魚只通常比水族商店販賣的魚類更容易繁殖,因此,當治療魚類的疾病時,請儘量使用天然的方法,如:換水、提高水溫、重複地交換使用不同的水族箱,加食鹽等等。這樣,魚只在不經過化學藥品的浸泡下,其生理狀況自然不會受到破壞也不至於有不孕的症狀出現。

症狀因當時的環境條件而異,有時會先出現尾鰭緊閉,有時則會先出現貼著白膜的症狀,致病原因是水質惡化、亞硝酸鹽濃度升高,或混養帶菌魚等,如放任不管魚兒就會死亡,甚至還會傳染給其他的魚。所以,當魚只出現一點徵兆時,就應立即予以隔離,可用Green F gold(日本黃藥)定量和粗鹽(10L的水,5g的鹽)投入水中。Green F gold(日本黃藥)在照明陰暗的狀態下較有效果。所以,可以把燈關掉。如果房間光線很亮時,可用報紙貼於水族箱外以遮蔽過亮的光線。

由於投入食鹽時水的pH值會上升,因而事先應該將pH值調至6.5左右。治療中為了抑制水質的惡化,尤其是亞硝酸鹽的上升,最好不要喂餌,或者是少量餵食,直到痊癒為止,需要費時數天。但有時症狀惡劣也會無法治癒,在這種情況之下,可用Green F(孔雀石綠)進行藥水浴。在檢疫缸(30cm的玻璃缸或10L左右的壓克力缸)內,放一半飼育缸的水,和水質經過調整過的新水,輕輕地打入空氣(孔雀石綠與水的比率為5g比10L)。這種濃度相當高,水會呈現藍綠色,而微微地可看到魚影。如果濃度沒有到達這種程度,就不會有效果,但對魚沒有副作用。罹患柱狀症菌病的魚兒,可在隔離水槽內進行藥水浴,輕者翌日,重者數日即可痊癒。

但是,為了維持良好的水質,絕不可喂魚只吃魚餌,治療後,換上一半的新水或用活性碳,以脫除水中的顏色。確定魚只已痊癒之後,再放回原來的水族箱。可是,原來的水族箱中的飼育水,應事先進行部分換水,要知道保持良好的水質是非常重要的。痊癒的魚只若放回水質惡化的飼育水中,會重新發病,故應儘量避免為宜。

Aeromonas菌病(產氣單胞菌)的發生原因通常是由水質的惡化所引起的,其症狀有腹部膨脹、眼凸等。但在初期時,可看到與細菌性魚鰓病相同的現象,亦即魚鰓的掀動情況不正常。其後,腹部會開始膨脹,末期症狀是呈凸眼的狀態。但等到腹部膨脹時,就為時已晚了。

所以,在看到鰓的掀動情況不正常時,或沒有餵食魚餌而肚子卻脹鼓鼓時,就必須施以治療。方法與治療柱狀症相同,但治癒的機率很低。初期出現症狀時,是否能區別那是Aeromonas菌症或是柱狀病(Columnaris症)與能否及早治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天觀察魚的動態。便成了重要的課題。

偶爾出現傳染性的腹水,尤其容易在南美短鯛及西非短鯛上發生;其最初的症狀是魚只腹部會逐漸隨著時間而逐漸腫脹,最後則出現全身浮腫的現象伴隨著突起的鱗片(立鱗)及凸眼而來;通常此種病症,除非是太嚴重,否則通常都可由抗生素來治療;但若已經很嚴重,最好還是將其隔離。

另外,表皮的潰瘍有許多的成因,它們可說是傳染性腹水症的併發症,或被視為皮膚結核症候群。這種病症最初的症狀表現為:魚體皮膚的某部分有異常硬化的現象,接著在硬化的表皮上出現白斑點,並且白斑點會日漸變大,最後脫離表皮,然後會在脫落部位發炎,因而使得表皮有發紅的現象。此種疾病幾乎無法治療。所以,最好的方法仍是隔離這條魚,以避免其他健康的魚只受感染。同樣的,由於凸眼的病症通常是伴隨腹水或結核病而來,所以處理方式和潰瘍是相同的。其治療方法是在隔離的水族箱中,放入飼育水和經過水質調整的水各半,而後再以5g的鹽比10L的水的比率來加鹽,青黴素類的抗生素10ppm(1ppm=百萬分之一)。不過在使用抗生素時通常會以葡萄糖等來先加以稀釋,因而可以每克抗生素溶入20mg葡萄糖的比率,來計算出給藥量。

根據以以上治療例子來看,10L的水,放入10ppm的抗生素,即0.1g。但因純抗生素的量是1/5(每1g抗生素,20mg的葡萄糖),所以乘以5就等於0.5g。這種治療方法如果與Green Fgold(日本黃藥)合併使用的話,對Aeromanas菌症也有很好的療效。

還有一種單細胞動物--血液鞭毛蟲,這種寄生蟲會寄生於血液、腸子或膽囊以及其他內臟器官之中,這種病症的症狀表現為:魚的顏色轉為黯淡,變得瘦弱、憔悴,有白色的排泄物……等,啞啶黃很適合控制此種病症(2-3天一次,每100L加入0.1-1.0g的啞啶黃)。 我要魚水族網 woyaoyu.com

而當魚只在物體上摩擦其魚鰓時,表示它的鰓很可能感染了各類單細胞寄生蟲或水蛭類,常見的症狀是沒有食欲及瘦弱等,治療方式和治療白點相同。另一種病只可能發生在野生的魚只當中,而且剛開始時,通常不會認為那是一種病,那就是駝形線蟲的感染。通常這種病症會在幾個月後被發現在魚只肛門處有約1公釐的線蟲,而且不斷地增長,最長可達10公釐;病症表現為:魚只完全沒有食欲,並且逐漸瘦弱、摩擦物體、白色的排泄物。在觀察到魚只肛門有線蟲的同時,也可以透過顯微鏡觀察其排泄物及腸內的東西,發現其他的線蟲,如真要治療只好要藥物來控制如使用Fulbenol5%或是Hubenda20%。通常在野外所捉的魚只,由於輾轉經過許多水族經銷商之手,而每個水族經銷商都會按照個人的用藥習慣給於不同的藥物治療或處理,有時甚至會導致這些魚類即使在最適宜的環境下也無法產卵,儘管過去試過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不使用藥物),仍無法控制這種病症,唯一的方法只有隔離具有些病症徵兆的魚了。

有的時候魚只會因為內臟疾病而引起拒食症或因寄生蟲寄生於內臟器官,而造成即使餵食許多的魚餌,仍然不能健康成長的現象。這類寄生蟲大多是投飼水蚤、赤蟲等活餌所導致的,也或者是野生個體魚只的內臟本來就有寄生蟲所致,這種病症僅僅從外觀上是看不出來的,所以常用驅蟲劑混入魚餌中來餵食來進行處理治療,但這種治療方法對七彩神仙魚有效,對南美短鯛來講,因為有關魚餌的種類、大小以及魚只本身體力上的問題等,因而較為不容易治癒。所以,盡可能經常用人工餌料餵養新近購買的個體魚只,並多加注意其健康狀況,不要讓魚只消瘦下去。

當突然發現飼養的魚只具有某些異常反常的現象發生的時候,例如:魚只在水族箱中忽然側身摩擦著岩石、沉木,最後又停了下來,而且身體慢慢地浮動,經過仔細觀察之後,發現魚體皮膚及魚鰭部位有白色斑點或是發現魚鰭有破裂的現象,甚至呼吸困難,那它可能是生病了!

也許此時還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但值得注意的是,若處理不當可能整缸的魚都會因此而死亡!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最佳的解決之道。


無法判斷病因,最好將已感染疾病的魚只帶給專家診療,以便正確地診斷出病因,並給予妥善的治療。

在1970年代,藥物治療尚未研發時,在外面捕捉的魚只通常比水族商店販賣的魚類更容易繁殖,因此,當治療魚類的疾病時,請儘量使用天然的方法,如:換水、提高水溫、重複地交換使用不同的水族箱,加食鹽等等。這樣,魚只在不經過化學藥品的浸泡下,其生理狀況自然不會受到破壞也不至於有不孕的症狀出現。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