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種植環境中長期欠缺養份。
2.投入養份不均衡的肥料。
3.劣質基肥(化學肥料)燒灼水草植株根部, 致根部無法吸收養份而枯死(常見於纖弱敏感的水草)。
4.種植環境中欠缺鈣份而吸收大量的鎂元素, 導致水草根端枯死(尤其欠缺丁鈣)。
5.種植環境中使用過量的水溶性化學肥料, 致水中濃度含量高於水草細胞內濃度時, 水草滲透出水份而引起的脫水症之葉、莖枯萎。
6.種植環境中CO2及光照量嚴重不足, 造成光合作用不足致水草根部欠缺營養, 根部腐爛後枯死。
7.種植環境中長時間水溫上升過度(高於30℃)。
8.種植環境長時間未換水或過度換水致使之硝酸鹽含量過多(尤其椒草類最忌硝酸鹽或水質遽變)。
9.種植環境底床砂表面長期間未清理攪動, 汙物沉積而鈣化, 將表面阻塞, 致底床內累積沼氣, 床底腐化(厭氧菌活動區)將根部黑化乃至枯死。
10.水草移植時草夾壓碎莖幹前端, 致組織壞死, 無法紮根收養份而腐爛。
11.超過水草壽命期(例如:水芹)。
12.屬於休眠期的水草(非枯死:溫帶性水草於冬季休眠, 熱帶性水草于高溫時休眠)。
13.細菌性病變引起的水草枯死(詳見“水草細菌性病變”)。
14.水草移入新缸的水溫超過水草適溫的5℃以上時。
15.使用化學藥劑, 諸如魚病治療劑或投入過量的除藻劑。
16.嗜好低水溫、高光量的水草無法適應于高水溫、低水量的環境致使水草自根部開始植株枯死(常見ludwigia類的葉底紅)。
17.鱗莖屬(crinum spp)的蒜草類於移入當時未包裹過濾棉後栽植, 以防鱗莖腐爛。
18.變更篩檢程式內的濾材或追加濾材時, 因濾材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pH值、硬度變化的水質改變。
19.種植環境中水質pH值過度的下降或鹽份濃度上升時。
20.種植環境中水質中硬度有急速的下降或上升時(高硬度舊水的換水或投入硬度提高劑時)。
21.改變光源(光譜改變)與原度習慣的光譜相差過度時。
22.水草新株栽入時未以留株間間隔, 成長後過於擁擠起因之光照量不足(甚或完全未照射)致該部份水草葉片及根部枯萎。
注意事項:
1.根部發達的水草(浪草、蔥頭、睡蓮、皇冠草等)需要充足的底床基肥吸收養份。
2.底床的氧含量以0.55~1.0ppm之間最適水草根部生存。 如果未在底床裝置加溫線, 每月至少作一次底床表面的砂粒攪動以利嗜氧硝化菌生存。 作為背景的大柳、水羅蘭或前景的鹿角苔等等在水族箱中是吸收硝酸鹽的功臣。
3. 凡低水溫水草初移入時,
應保持低水溫,
待其適應生長後再予逐漸提升水溫使其適應。
未裝置水冷卻器或全天候開放冷氣的炎夏季節,
儘量避免移植低溫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