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著微生物
土著微生物是在當時當地水源水域中土生土長的微生物,
在水中或固著在生物包的填料上,
形成生物膜,
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的。
傳統的生物包不是利用人工培育的微生物,
而是對自然生長的微生物群體加以馴化,
自然選擇繁殖利用。
這類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和相應的分解污染物的酶體系。
2、外來微生物
在自然界中, 能有效降解水體中碳、氮、磷、硫系污染物的高效菌株生長在土壤中, 因為那裡有它們所需要的N、P、K及其它必需的營養元素。 而在自然界的海、淡水中原來未受污染,
淨水外來菌主要是芽孢桿菌, 在好氧厭氧條件下均能生存。 它們絕大部分都是對動植物無害的腐生菌。 它們具有強烈的分解碳系、磷系、硫系污染物, 分解蛋白質和複雜多糖的能力,
3、基因工程菌
運用生物工程技術,
採用細胞融合、基因重組技術等遺傳工程手段,
可以將某種降解污染能力強的微生物的降解基因,
轉入繁殖能力強,
適應性好的受體微生物中,
構建出高效的具有廣譜降解能力的基因工程菌。
例如,
現在已有在0℃下也有降解活力的微生物,
人們可以定向培養、定向構造特定功能的“超級工程微生物”,
這比生物包接種純自然外來微生物更有成效,
這種工程菌一方面科技含量高,
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