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行為的產生原因: 通常會出現攻擊行為的貓咪並無品種之間的差異。
1.因缺乏社交關係所導致的攻擊行為。
2.受到暴力或虐待也可能讓貓咪學得先下手為強的攻擊行為。
3.在生理構造及腺體分泌的關聯上, 刺激下視丘下中區可以引起貓咪的防禦性反應, 貓之扁桃體(arnygdala)及下視丘下中區與防禦反應有關。 內扁桃核(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則跟一些特定的攻擊、回避及性別行為有關。
攻擊行為的歸納:
基本上, 與貓咪有關的攻擊行為, 大致上可以歸類出下列各項
1.缺乏社交所引起的攻擊行為:
通常此類的攻擊行為開始發生的年齡大約在2至4歲。
貓咪若在3月齡之前, 皆未曾與人類有過直接的接觸時, 將錯過其與人類發展出正常接觸的重要而敏感的階段。
超過14周齡以上, 且未曾受到人類抱持掌控或與人類有較密切的接觸互動者, 日後將會對人類產生恐懼及表現出攻擊性。
根據瞭解, 每天若曾讓人類給予抱持5分鐘以上的貓咪, 到7周齡大以後, 即會對人類有所互動的反應, 也會去接觸非生命的物品及玩弄玩具。
2.戲耍性的攻擊行為:
若貓咪早期斷乳, 然後由人工哺育時, 貓咪很可能即無法從同儕中學習到如何調和或隱忍其戲耍行為的攻擊反應。
社交性的戲耍在很年幼時即逐漸消失, 一般在10到12周齡時, 將代之以掠奪性的活動。
到l4周齡時即已逐漸轉變為社交性的爭鬥行為了。
3.由恐懼或感受到威脅所引起的攻擊行為:
因恐懼或被激怒而產生攻擊行為的貓, 其行動步驟如下:
一般若無進一步發生打鬥的可能時, 會發出嘶嘶聲像吐口水的聲音, 低聲咆哮、瞳孔擴張、拱起背部以及將毛髮聳立等等動作。 展現出兼具防禦及攻擊的姿勢, 同時也會作出攻擊或左右張望尋求庇護的動作。
一般的情況下, 貓咪後續的打鬥行為, 幾乎可說是完全由恐懼所引起的攻擊行為所組成。 一旦貓咪被追捕、追擊、被逼至牆腳、或無處可逃時, 被逼急的貓咪此時將停止奔逃的動作, 轉回身軀面向攻擊者, 將頭縮近身軀、蹲低姿勢, 低聲咆嘯。
若此等威脅作勢仍無法讓追擊的對手停下動作,
此時若對方追捕的動作繼續發生, 貓咪將被迫應戰, 以前爪抓住來襲的敵手, 並以後腳踢抓同時以利齒攫咬對方的頸部。
4.因疼痛所引起的攻擊行為:
貓咪對身體病理性、物理性、或外加諸於其體軀上的疼痛, 會產生攻擊的行為。 這些因素包括受傷, 骨關節病變及其它如醫藥處理時所導致的疼痛。
疼痛因素引起的攻擊行為, 若因醫療處置或其它施加其身上的處理常式的時間延長後, 也可能轉變成前述的恐懼性攻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