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黑斑病杜鵑黑斑病也叫褐斑病, 是杜鵑常見的多發葉斑病害。 發病後葉片形成黑斑, 漸漸乾枯脫落直至植株死亡。 該病主要危害杜鵑的葉子, 是由杜鵑尾孢真菌侵染受害, 病菌開始出現若干個褐色小點, 隨著小點的不斷擴大, 病斑相互連接成片, 產生灰褐色黴菌絲, 受害葉片從葉柄部開始, 由綠變褐黃色提早脫落, 嚴重時影響杜鵑的生長發育和觀賞價值。 病菌在葉片或病株上越冬, 孢子隨風傳播。
該病的重發期一般多在高溫多濕季節, 溫室中冬季也有發病現象, 一般生長較弱植株、小苗、下部葉片、通風條件較差植株和西洋鵑(與毛鵑相比)發病較重,
(1)加強栽培管理, 杜鵑栽培盆土要選用腐葉土, 澆水pH值要在4.5至6.5之間, 澆水基質要見幹見濕, 要經常澆施些腐熟的稀薄有機液肥, 以促進植株健壯, 葉片肥厚提高抵抗力, 盆鵑要放於通風處, 夏季要遮蔭、防濕、防積水。 病葉要及時摘除燒掉, 並注意選擇抗病品種, 同時加強植物病蟲害檢疫工作。
(2)藥劑防治:花後及時噴灑7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或50 %的多菌靈300倍液。 另外可以定期噴灑藥劑預防, 可用保護性殺菌劑及殺菌劑混合施用, 如保麗安加M大生45與可殺得交替施用可取得良好效果, 或用1∶1∶150波爾多液每週一次連續噴2次。
杜鵑黃化病
杜鵑黃化病是一種非侵染性病害, 也是杜鵑栽培中一種常見病害。 植株發生病變後, 葉片變薄、褪綠、葉色蒼白, 因此也稱此病為褪綠病, 新葉缺綠明顯, 當新梢葉色變淺, 葉肉變為黃色時, 葉脈仍然呈綠色, 這時一般確診為缺鐵症狀, 這種現象多發生在鹼性土壤和使用偏鹼性水澆花的地區。 葉片出現病狀後, 光合作用即不能正常進行, 輕時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及觀賞價值, 嚴重者會導致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要加強栽培管理, 可結合灌水, 澆灌硫酸亞鐵溶液, 葉面可噴灑0.5%的硫酸亞鐵溶液, 即可使植株葉面逐步恢復綠色。
杜鵑紅蜘蛛
該雌成蟲體長0.3毫米左右,
防治方法:人工防治, 4月份以後經常檢查, 發現個別葉片有紅蜘蛛時, 可及時摘除蟲葉燒掉。 有條件的可人工釋放天敵如瓢蟲, 草青蛉、薊馬等, 進行生物防治。 若發現較多葉片有紅蜘蛛時, 可進行藥劑防治, 如噴灑40%三氯殺蟎醇800至1000倍液, 對成蟲、若蟲、幼蟲和卵均有較強的殺傷力, 只要噴灑均勻效果良好。
杜鵑網蝽
杜鵑網蝽, 也叫杜鵑軍配蟲, 小臭大姐。 成蟲體長3.5毫米左右, 黑褐色,
該蟲一年發生3至4代, 成蟲於10月中下旬在樹皮和土地縫隙等處越冬, 第二年4至5月份開始活動, 在葉背面取食為害, 7至8月份為害最重, 成、若蟲喜群聚集在葉背面主脈附近, 剌吸葉片的汁液, 其分泌物形成較大的黃褐色鏽斑, 嚴重時葉片蒼白, 引起早落, 影響杜鵑的生長、開花。
防治方法:(1)入冬後清除花木附近的落葉、雜草, 深埋或焚燒, 消滅越冬成蟲。 (2)藥劑防治, 5月份在越冬成蟲出現後和第一代若蟲發生期, 噴80%敵敵畏乳油或50%螟松乳劑1000倍液,
杜鵑蚯蚓、蛞蝓主要危害根部。 有時蛞蝓也危害葉片, 栽培所用介質要高溫消毒, 殺死蟲卵, 發現蟲害, 可用呋喃丹, 鐵滅克盆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