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的水草,
大部份不是真正「水生植物」,
而是水草場將適應生存在潮濕沼澤地帶的植物加以人工訓化,
移植到水草培養場的溫室中,
以模擬大自然的環境,
給予適當的濕度及營養、光照等慢慢訓化它們。
由於他們的悉心的培養照顧,
使能適應水中生存環境的水草,
呈現在水草缸中。
陸生植物在進入水中第一個面臨的變化是空氣與水的環境調適, 有些植物會把自身的組織結構加以改變, 以便適應環境, 如葉面表皮質的氣孔消失, 葉片變薄, 葉形改變…等等。 以尋求在水中的適應及生存機會,
這些「陸生植物」它們原有吸收營養及光合作用的本能仍沒有改變, 甚至演化出比陸生植物時期更多的機能出來。 例如:傳統上以根部來吸收肥份的方式仍多大的改變, 又由於身處在水的環境下, 對於水中的化學離子的吸引與排放, 便由莖與葉肉之組織來完成。 因此, 水草對於本身的營養須求不但依賴根部的吸收, 並有賴於莖、根組織的調配 , 使之能主動吸收水中的營養離子。 在大自然的環境下, 溪流中的水草能吸收來自地下含有無機鹽類的地下水, 而這些地下水中除了含有氮、磷、硫、鈣、鉀、鎂等巨量元素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