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侵入魚體的途徑無外乎通過魚的鰓部、皮膚、口吻及腸胃。 鰓部的細胞結構較為鬆軟而脆弱, 時刻都在呼吸濾水, 所以鰓部很容易患病。 皮膚直接接觸有菌水體、摩擦物體受傷後感染。 口吻啃咬食物和物體受傷後感染。 腸胃是每天都吃, 免不了會吃下不潔淨或有污染的食物。 這些部位直接與水和食物接觸。 那麼如果做到水中、食物中沒有病菌和病毒, 這些部位就不會受感染, 就能保證魚不生病。 所以保證水中沒有有害病菌病毒是魚不生病的關鍵。
所以預防魚生病的根本大法是:注意缸內水質不受外來水、用具、新魚、食物等的感染。
魚生病的原因還有如下這些:1.長期不換水, 不清洗濾材, 腐殖質過多。 2.養殖密度過大。 3.天氣突變, 氣壓過低。 4.浮游生物過多和魚相互爭奪氧氣。 5 .水溫驟變溫差達到5攝氏度, 魚突然遭到不能忍受的冷刺激而發病。 換水、清缸、撈魚時, 產生內、外傷。
帶回來的魚往往經過魚網撈捕以及在袋子裡面相互碰撞。 這就非常容易造成體表黏膜受損。 應先按照過水的程式把魚放進缸中後, 耐心地等待幾天, 並且很仔細地觀察每一尾魚。 等到魚都適應新環境和開始進食了, 通常過個兩三天, 再根據魚的狀況決定是否給予藥物。
病源有潛伏性, 在魚店的魚缸中, 有的魚狀態很好, 有的魚狀態卻很差, 雖然選擇了狀態好的魚, 殊不知這些魚當中可能會有表面健康但實際上已帶有病菌的魚, 也可能會有治癒後還帶有病菌的魚。
魚生病後防衛能力逐漸下降, 病魚的體表分泌大量黏液, 細菌和寄生蟲滋生, 形成水質惡化。 因此下藥之前及下藥之後要不要換水, 是靠臨場經驗, 觀察力和智慧的判斷。 一般只要過濾系統運作良好, 水不混濁, 沒惡臭味則不必換水可以直接下藥, 反之則先換水再下藥。 下藥後如果水隔日就有混濁現象, 則只好換水, 需要用曝氣24小時的水。
因為生病的魚忍受不住再換水所帶給牠的二度刺激,
高水溫也是個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 但是, 水溫的升高要很小心地緩慢進行, 根據不同魚對水溫的最高極限, 在不超過極限的溫度下飼養3-4天, 然後再把水溫慢慢地降到正常的範圍內。 在熱療結束以後換水。
換水過程中, 如果需要抽出的水量比較大的話, 就要在抽出的水量超過缸裡水的五分之一後, 先加入新水。 達到原來水位後再繼續抽水、加水。 作用是:讓水質不要因為抽出太多的原水又馬上加入全新的水, 造成對魚黏膜和魚鰓的刺激, 一邊抽水一邊加水可以讓水質緩慢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