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炭疽病。
此病是梅花葉片和嫩梢上的主要病害。 在被害葉片的葉面或葉緣上, 初期呈現出暗紫色或紅褐色小點, 其後逐步擴大成近圓形至近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 病斑的直徑一般為3——7毫米, 外緣多呈暗紫色或紅褐色, 而中央部分則呈灰白色或灰褐色, 後期病斑的中央部分易破裂而形成不規則形孔洞。 病葉及嫩梢上的病斑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 其中央部分可著生有常呈同心輪紋狀排列的黑色小點, 而且嫩梢上病斑中央的黑點在潮濕的環境下往往可產生粉紅色的膠狀物。
(二)褐斑穿孔病。
此病主要發生在梅花的葉片上。 病害的初期症狀與炭疽病相類似, 但褐斑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 很少發生于葉緣之外, 病斑通常亦較小, 直徑一般僅為0.5——3毫米, 且多為近圓形, 其上偶爾形成灰褐色的黴狀物, 而非呈同心輪紋狀排列的黑色小點。 圓形的穿孔邊緣多較整齊, 罹病葉片極易脫落。
(三)斑枯病(又名灰斑病)。
其為害部位與炭疽病相同, 而且發生在新梢上的病斑其形態亦易與炭疽病斑相混淆。 然而, 在同一生長季節內, 斑枯病對梅花植株的侵染為害時間明顯地晚於炭疽病和褐斑穿孔病。 斑枯病通常在夏季高溫季節到來之際, 以及在暴風雨過後才會進入發病盛期, 後期常可形成直徑達10毫米以上的大斑。
(四)縮葉病(又名膨葉病、葉腫病)。
主要發生在嫩梢及新葉上。 被害葉片全部或部分地腫大肥厚, 葉面皺縮扭曲, 向葉背卷翹。 病葉初為胭紅色或繹黃色, 其後表面漸漸著生一層白色粉狀物, 最後病葉焦枯脫落。
(五)梅花膏藥病。
在梅樹枝幹的表皮上著生一層黑色或褐色的黴層。
(六)梅花的瘡痂病和褐腐病, 主要危害梅果。
防治措施:(一)及時清除病枝、落葉, 加以燒毀。 入冬落葉後至翌年早春尚未萌動前, 可噴灑4~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梅樹對此藥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