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小寵 » 小寵資訊

大壁虎的生活習性

大壁虎棲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縫隙、石洞或樹洞內, 有時也在人們住宅的屋簷、牆壁附近活動。 聽力較強, 但白天視力較差, 怕強光刺激, 瞳孔經常閉合成一條垂直的狹縫。 夜間出來活動和覓食, 瞳孔可以擴大4倍, 視力增強, 靈巧的舌還能伸出口外, 偶爾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塵。 大壁虎的動作敏捷, 爬行的時候頭部離開地面, 身體後部隨著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動前進, 腳底的吸附能力很強, 能在牆壁上爬行自如。

原來認為大壁虎的腳下有吸盤, 其實其趾端膨大的足墊並不是吸盤,

而是在足墊和腳趾下的鱗上密佈著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絨毛一樣微絨毛, 如同一隻只彎形的小鉤, 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抓牢物體, 可以在牆壁甚至玻璃上爬行, 微絨毛頂端的腺體的分泌物也能增強它的吸附力。

大壁虎主要捕食蝗蟲、蟑螂、土鼈、蜻蜓、蛾、蟋蟀等昆蟲及幼蟲, 偶爾也吃其他蜥蜴和小鳥等, 咬住東西往往不松嘴。 大壁虎的尾巴易斷, 但能再生, 這是由於尾椎骨中有一個光滑的關節面, 把前後半個尾椎骨連接起來, 這個地方的肌肉、皮膚、鱗片都比較薄而鬆懈, 所以在尾巴受到攻擊時就可以劇烈地擺動身體, 通過尾部肌肉強有力的收縮, 造成尾椎骨在關節面處發生斷裂, 以此來逃避敵害。 由於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單純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能量,

而糖原化脂肪更容易釋放能量, 所以剛斷下來的尾巴的神經和肌肉尚未死去, 會在地上顫動, 可以起到轉移天敵視線的作用, 因此在民間還流傳著大壁虎的斷尾巴會鑽到人的耳朵裡去的荒謬說法。

大壁虎斷尾以後, 自殘面的傷口很快就會癒合, 形成一個尾芽基, 經過一段細胞分裂增長時期, 然後轉入形成鱗片的分化階段, 最後長出一條嶄新的再生尾, 但與原來的尾巴相比, 顯得短而粗。 不過, 大壁虎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斷尾, 因為斷尾畢竟是它身體上所受的嚴重損傷, 不僅失去了尾巴上儲存的脂肪, 而且還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類中的地位。 尤其是在求偶時,

尾巴完整的大壁虎對於失去尾巴的大壁虎有著極大的優勢。 大壁虎通常在3~11月份活動頻繁, 12月至翌年1月在岩石縫隙的深處冬眠。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