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魚生性好鬥, 體表色彩斑斕, 其誇張的外型表現和旺盛的狂野鬥性是其魅力所在, 也是吸引眾多水族愛好者的重要因素。 由於鬥魚性情好鬥, 因此飼養的過程中也容易受傷。 特別是體表的傷害總是不容易避免。
對於鬥魚來說, 好鬥使其難免體表有不同程度的外傷。 但受到水質環境、飲食等等方面的影響, 鬥魚還容易換上爛尾病、爛鰭病、小瓜蟲病、豎鱗病等等。
鬥魚爛尾、爛鰭, 可能是由於運輸、清缸、撈魚時不慎碰傷魚體或鬥魚互相撕咬而造成的傷口, 被細菌和黴菌感染引起尾巴和鰭條潰爛。 患病的鬥魚魚鰭和魚尾鰭條邊緣變白, 傷口分泌黏液, 嚴重時背鰭、腹鰭、臀鰭的鰭條殘缺不全, 有時尾鰭鰭條軟骨間結締組織裂開而使尾鰭呈掃帚狀, 甚至腐爛的鰭和尾脫離魚體, 使鬥魚失去觀賞價值。
小瓜蟲病就是我們俗稱的白點病,
鬥魚的豎鱗病主要是由於水不清潔, 魚體表個別鱗片脫落, 飼養水溫過高時, 由水型點狀單胞菌引起的魚病, 又稱松鱗病。 患病的鬥魚鱗片部分或全部向外張開, 豎起呈松果狀, 鱗片基部水腫, 內積存有半透明或含水的滲出液, 當輕壓鱗片時, 鱗基會噴射出黏液。 病魚鰭條基部和皮膚也都伴有輕度發炎、充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