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養護

鬥魚有哪些易患疾病

鬥魚生性好鬥, 體表色彩斑斕, 其誇張的外型表現和旺盛的狂野鬥性是其魅力所在, 也是吸引眾多水族愛好者的重要因素。 由於鬥魚性情好鬥, 因此飼養的過程中也容易受傷。 特別是體表的傷害總是不容易避免。

對於鬥魚來說, 好鬥使其難免體表有不同程度的外傷。 但受到水質環境、飲食等等方面的影響, 鬥魚還容易換上爛尾病、爛鰭病、小瓜蟲病、豎鱗病等等。

鬥魚爛尾、爛鰭, 可能是由於運輸、清缸、撈魚時不慎碰傷魚體或鬥魚互相撕咬而造成的傷口, 被細菌和黴菌感染引起尾巴和鰭條潰爛。 患病的鬥魚魚鰭和魚尾鰭條邊緣變白, 傷口分泌黏液, 嚴重時背鰭、腹鰭、臀鰭的鰭條殘缺不全, 有時尾鰭鰭條軟骨間結締組織裂開而使尾鰭呈掃帚狀, 甚至腐爛的鰭和尾脫離魚體, 使鬥魚失去觀賞價值。

小瓜蟲病就是我們俗稱的白點病,

是由原生動物的纖毛類寄生蟲多子小瓜蟲寄生於魚的體表、魚鰭和鰓上引起的。 鬥魚發病初期, 鬥魚縮鰭、食欲減退, 反應遲頓, 常在水草石塊上不斷磨擦身體, 隨著病情的加重, 魚體上皮組織浮腫刺激魚體分泌出大量黏液, 使魚體組織增生, 形成白色斑點狀的胞囊。 患病的鬥魚全身覆蓋白色黏液猶如灑了一層白粉一樣。

鬥魚的豎鱗病主要是由於水不清潔, 魚體表個別鱗片脫落, 飼養水溫過高時, 由水型點狀單胞菌引起的魚病, 又稱松鱗病。 患病的鬥魚鱗片部分或全部向外張開, 豎起呈松果狀, 鱗片基部水腫, 內積存有半透明或含水的滲出液, 當輕壓鱗片時, 鱗基會噴射出黏液。 病魚鰭條基部和皮膚也都伴有輕度發炎、充血現象。

病情嚴重的鬥魚會沉於水族箱底部, 最後衰竭而死。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