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小寵 » 小寵資訊

蚯蚓的飼養方法

蚯蚓是動物性食性龜類和雜食性龜類都喜歡的食物。 其體內含有蛋白質含量約占幹重的53.5%~65.1%, 脂肪含量為4.4%~17.38%, 碳水化合物11%~17.4%, 灰分7.8%~23%, 蚯蚓體內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約占鮮體重的0.04%~0.073%), 以及鈣和磷(約占鮮體重的0.124%~0.188%)等礦物質元素, 蚯蚓體內含有地龍素、地龍解熱素、地龍毒素、黃嘌呤、抗組織胺、維生素B等多種藥用成份。

我自己開始的時候也嘗試養些蚯蚓來喂龜,但由於方法不當總是養死, 後來經過上網查詢、學習, 也搜索了一些飼養蚯蚓的方法, 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是飼養環境 

利用花盆、塑膠盆及其它廢舊陶瓷器進行飼養。

此法適於室內進行試驗研究的小規模飼養, 因為此法飼養簡便, 容易管理, 操作方便, 飼養條件易於控制, 試驗資料也容易測定。 但是由於盆的體積小, 不能多養, 因此難於在生產上應用。 盆養蚯蚓時, 裝入的飼料為盆高的3/4, 每盆投放蚯蚓約100~200條為宜。 由於盆體小、盆內濕度和溫度受環境影響而發生較大的變化, 如飼料易於乾燥, 溫度高低變化明顯。 因此在保證通氣的前提下, 盆口可加蓋塑膠薄膜, 同時經常噴水, 以保持盆內飼料的適宜濕度。 或隨著外界氣溫的高低經常移動放盆的位置, 以調節盆內的溫度。 此外, 盆養的飼養時間不宜太長, 多以30~60天為宜。

其次是蚯蚓的飼料及基料的配製

蚯蚓的養殖成功與失敗, 飼養基製作的好壞起著關鍵的決定性作用, 飼養基是蚯蚓養殖的物質基礎和技術關鍵, 蚯蚓繁殖的快慢, 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飼養基的品質。 蚯蚓養殖有“基料”和“飼料”之分。 基料是蚯蚓生活的基礎之料, 它是蚯蚓的棲身之所, 又是蚯蚓的取食之地。 因此, 基料要求發酵腐熟, 適口性好, 具有細、爛、軟、無酸臭、氨氣等刺激性異味, 營養豐富、易消化等特點。 合格的飼養基料鬆散不板結, 幹濕度適中, 無白蘑菌絲等。 飼料即製作基料所用的各種動物糞便和各種植物莖葉、秸稈, 以及能直接飼喂蚯蚓的, 為蚓床直接添加的能源和營養飼料。 如:爛瓜果、洗魚水, 魚內臟等甜、腥味等蚯蚓喜食之物。 飼料的種類 蚯蚓的飼料十分廣泛,

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動物飼料;二是植物性飼料:三是垃圾性飼料。 以下逐一介紹。 1、動物性飼料:即牛糞、馬糞、豬糞、雞糞等各種畜禽糞便。 在各種畜禽糞便中, 雞、鴨、羊、兔等糞便屬氮素飼料, 在配製飼養基時不宜超過糞料的四分之一, 氮、碳適中的飼料對蚯蚓生長發育有利。 2、植物性飼料:即玉米、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秸稈, 各種野草、樹葉等均可配製飼養基, 都是蚯蚓較好的植物性飼料。 3、垃圾性飼料:即指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爛菜葉、爛水果、西瓜皮、爛番茄、廢紙及一些工業廢棄物, 如:糖渣、糠醛渣、酒糟、啤酒渣、鋸沫(木屑, 屬碳性飼料)均屬蚯蚓垃圾性飼料。 飼料的配製 各種飼料經過合理配製才能形成氮碳比例合理,
營養豐富而且全面的, 有利於蚯蚓生長、繁殖的高效飼料或飼養基。 以北星2號、大平2號蚯蚓為例, 其飼料、飼養基的氮碳比在20—30之間, 飼料中蛋白質不可過高, 因蛋白質分解時會產生惡臭氣味, 口感不好, 影響蚯蚓進食, 給蚯蚓的生長和繁殖造成不良影響。 配製飼養基時, 雞、鴨、羊、兔糞便等氮素飼料, 不宜單獨使用, 不能超過畜禽類糞便的四分之一, 否則氮素飼料成分超標, 會產生大量臭味和氨氣, 不利於蚯蚓採食, 影響蚯蚓的生長和繁殖。 必須搭配碳素飼料, 如:木屑、雜草、樹葉等。 飼料搭配的原則是:氮碳比例合理, 使氮碳比調整在20—30之間。 一般配製原則資料為:糞料60%, 草料40%, 雞、鴨、羊、兔糞便等氮素飼料少於其它糞料, 以不超過四分之一為准,
飼料品種儘量多樣化。 蚯蚓是雜食性動物, 要求有營養豐富而全面的有機物質, 蚯蚓的生長繁殖需要大量的氮素營養, 但蛋白質又不能過高, 超標反而有害。 基料的堆制與發酵 基料是蚯蚓生活的基礎之料, 也是蚯蚓的棲身場所, 又是蚯蚓的取食基地, 所以堆制飼養基時要合理的搭配和嚴格的發酵, 使基料徹底腐熟, 適口性好。 具有細、爛、軟、無酸臭、氨氣等刺激性氣味, 營養豐富, 易消化等特點。 合格的基料鬆軟不板結, 幹濕度適中, 無白蘑菇菌絲, 基料的堆制方法如下:用各種畜禽糞便(糞便料)60%, 用各種植物秸稈雜草、樹葉(草料)40%, 雞、鴨、羊、兔等糞便(氮素飼料)不宜單獨使用, 不宜超過各種畜禽糞料的四分之一。 草料須切成3—4寸長短, 幹糞及工業廢渣等塊狀物應大致拍散(有毒物質不能使用)。然後堆制,先鋪草料後鋪糞料,草料每層20釐米,糞料每層厚10釐米,堆制6—8層約1米高左右,長度寬度不限,料堆鬆散,不要壓的太實。做成圓形或方形的料堆後,用灑水桶在料堆上慢慢噴水,直到四周有水流出停止,用稀泥封好或用塑膠布覆蓋。料堆一般在第二天開始升溫,4—5天后溫度可升到60℃以上,冬季早晚可見“冒白煙”。10天后進行翻堆,第二次重新制堆。即上層翻到下層,四邊的翻到中間。把料抖散,把糞料和草料拌勻。發現有白蘑菇菌絲說明堆料過幹,需加水調製。10天后再翻堆,進行第三次重新制堆,基料經過一個月的堆制發酵即可腐熟。 這三次制堆共一個月的堆腐過程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質,是物質的生物、化學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①、前熟期(糖料分解期):基料堆制好噴水,3—4天裡面的碳水化合物、糖類、氨基酸被高溫微生物利用,溫度上升到60℃以上,大約10天左右溫度下降。前熟期(糖類分解期)即可完成。此時可翻堆進行第二次制堆。 ②、纖維素分解期:第二次制堆後添加水分,使水分保持在60—70%之間,纖維細菌開始分解纖維素,10天后即可完成。此時可再次翻堆,進行第三次制堆。 ③、後熟期(木質素分解期):第三次制堆後,加水封堆開始進行木質素分解,主要是蘑菇菌參與分解。發酵物質為黑褐色細片,木質素被分解。在發酵的過程中,各種微生物交互出現、死亡,這時微生物逐漸減少,微生物遺體也是蚯蚓的好飼料,這時基料的全部發酵過程已經完成。這時就可以進行飼養基的鑒定和試投。 飼養基腐熟標準是:黑褐色、無臭味、質地鬆軟、不粘滯,PH值在5.5—7.5之間。 飼養基投放時,為了穩妥起見,可用20—30條蚯蚓作社區試驗。投放一天后進去的蚯蚓無異常反應,說明基料已經泡制成功,如發現蚯蚓有死亡、逃跑、身體萎縮或腫脹等現象就不能使用,應查明原因或重新發酵。如來不及發酵,也可以在蚓床的基料上再加一層腐殖質豐富的菜園土或山林土等肥沃的土壤為緩衝帶,將蚯蚓放入緩衝帶中,等到蚯蚓能適應時,並已有絕大多數已進入下層的基料時,再將緩衝帶撤去。

幹糞及工業廢渣等塊狀物應大致拍散(有毒物質不能使用)。然後堆制,先鋪草料後鋪糞料,草料每層20釐米,糞料每層厚10釐米,堆制6—8層約1米高左右,長度寬度不限,料堆鬆散,不要壓的太實。做成圓形或方形的料堆後,用灑水桶在料堆上慢慢噴水,直到四周有水流出停止,用稀泥封好或用塑膠布覆蓋。料堆一般在第二天開始升溫,4—5天后溫度可升到60℃以上,冬季早晚可見“冒白煙”。10天后進行翻堆,第二次重新制堆。即上層翻到下層,四邊的翻到中間。把料抖散,把糞料和草料拌勻。發現有白蘑菇菌絲說明堆料過幹,需加水調製。10天后再翻堆,進行第三次重新制堆,基料經過一個月的堆制發酵即可腐熟。 這三次制堆共一個月的堆腐過程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質,是物質的生物、化學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①、前熟期(糖料分解期):基料堆制好噴水,3—4天裡面的碳水化合物、糖類、氨基酸被高溫微生物利用,溫度上升到60℃以上,大約10天左右溫度下降。前熟期(糖類分解期)即可完成。此時可翻堆進行第二次制堆。 ②、纖維素分解期:第二次制堆後添加水分,使水分保持在60—70%之間,纖維細菌開始分解纖維素,10天后即可完成。此時可再次翻堆,進行第三次制堆。 ③、後熟期(木質素分解期):第三次制堆後,加水封堆開始進行木質素分解,主要是蘑菇菌參與分解。發酵物質為黑褐色細片,木質素被分解。在發酵的過程中,各種微生物交互出現、死亡,這時微生物逐漸減少,微生物遺體也是蚯蚓的好飼料,這時基料的全部發酵過程已經完成。這時就可以進行飼養基的鑒定和試投。 飼養基腐熟標準是:黑褐色、無臭味、質地鬆軟、不粘滯,PH值在5.5—7.5之間。 飼養基投放時,為了穩妥起見,可用20—30條蚯蚓作社區試驗。投放一天后進去的蚯蚓無異常反應,說明基料已經泡制成功,如發現蚯蚓有死亡、逃跑、身體萎縮或腫脹等現象就不能使用,應查明原因或重新發酵。如來不及發酵,也可以在蚓床的基料上再加一層腐殖質豐富的菜園土或山林土等肥沃的土壤為緩衝帶,將蚯蚓放入緩衝帶中,等到蚯蚓能適應時,並已有絕大多數已進入下層的基料時,再將緩衝帶撤去。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