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過長期的畜養從鳴蟲中選擇出叫聲具有美感且易於畜養的作為一種娛樂活動, 常見鳴蟲種類有如下四大類:
一、蟈蟈:綠蟈蟈、黑蟈蟈、山青蟈蟈、草白蟈蟈、(咋嘴)孜辣子
蟈蟈是鳴蟲的一大宗, 與油葫蘆的地位不相上下, 喜養者極眾。 畜養蟈蟈的最早記載見於袁巨集道的《促織志》, 但實際上要肯定早於明代。 《詩經》雲“嘎嘎草蟲”, 我懷疑“草蟲”即蟈蟈, “嘎嘎”正與蟈蟈的鳴聲相近。 朱熹注“草蟲, 蝗屬, 奇音青色。 ”正是指蟈蟈。 宋代已有人開始畜養紡織娘, 其中就包括蟈蟈。 因當時尚無“蟈蟈”之名,
二、油葫蘆:黑、黃、紫、花鏡
油葫蘆是蟋蟀中最大的一種, 是老資格的鳴蟲, 畜養歷史最長, 畜養的人也最多。 在古代最早提到鳴蟲畜養的《開元天寶遺事》中, 就首先提到了蟋蟀。 雖然這則資料中只是籠統地說天寶宮女“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於籠中, 置之枕函畔, 夜聽其聲”, 沒有說明到底是油葫蘆還是其他種類的蟋蟀, 但因為油葫蘆在蟋蟀科中數量最大, 而且鳴聲最具悲切感人的效果, 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唐代宮女們所養必然包括油葫蘆。
三、蟋蟀:黃、紫、黑、紅.、飛子.........猴頭、棺材頭(三梆子)
蛐蛐兒即鬥蟋, 南方人稱為“促織”, 是一種最常見的蟋蟀。 它的最大特點是兩雄相見能夠搏鬥, 場面頗為壯觀, 所以名氣也最大。 人們一提到蟋蟀, 往往就想到蛐蛐兒, 想到能夠格鬥的特點。 其實蛐蛐兒不等於蟋蟀, 只不過蟋蟀的一種。 蛐蛐兒既善鬥, 亦善鳴, 所以也被作為鳴蟲畜養;但它在鳴蟲中的地位, 卻遠不如在鬥蟋蟀之戲中“顯赫”。 原因很簡單, 蛐蛐兒的名聲不如油葫蘆受歡迎。 所以在清代末年, 冬天的蛐蛐兒反不如油葫蘆值錢。
四、蛉子:大小黃蛉、金蛉、墨蛉、蟻蛉、馬蛉、竹蛉、天蛉、綠蛉
金鈴子又名“唧鈴子”, 屬蟋蟀科昆蟲。 形似蟋蟀, 然要小得多。
目前活躍在民間的鳴蟲種類幾乎都是螽斯類和蟋蟀類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