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小寵 » 小寵養護

摩鹿加鳳頭鸚鵡


摩鹿加鳳頭鸚鵡

又名:摩鹿加鳳頭鸚鵡

拉丁文名稱:Cacatua moluccensis

英文名稱:Salmon-crested Cockatoo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Psittaciformes)、鳳頭鸚鵡科(Cacatuidae)

這種鳳頭鸚鵡是早期最常走私到臺灣的野生鳳頭鸚鵡之一,

棲息地破壞及非常嚴重的盜捕走私行為使它們已成為瀕臨絕種的鸚鵡, 碩大的體型與美麗的外表是它們受人喜愛的最大原因, 由於摩鹿加鳳頭鸚鵡已列為保育類動物。 公母外表無明顯差別, 但母鳥的虹膜有點帶紅色, 公鳥則為黑褐色。

體長:約52cm(20.5吋)

分佈:

印尼摩鹿加群島的西瑞島及周圍鄰近的小島, 在沙巴魯亞島及哈魯古島的族群已絕種, 曾再次引入安本島野放, 但現今也不見它們的蹤跡了。

整體概述:

在1970年代時摩鹿加鳳頭鸚鵡在當地還是常見的鸚鵡, 由於貪婪的人類的盜捕使的這2、30年來數量急劇下降, 根據華盛頓公約的調查報告, 在1981-1985年間, 每年至少有5000只摩鹿加鳳頭鸚鵡被出口至無華盛頓公約管制的國家,

或是利用走私入境, 這個數目不包括印尼國內買賣的數量, 所以盜捕野生鳥的情形十分嚴重, 1987年一個自然保育的團體(PHPA)訂法限制了摩鹿加鳳頭鸚鵡的出口, 1989年它們正式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I 的瀕臨絕種鳥類, 雖然列為瀕臨絕種的生物, 但是在許多印尼的鳥市也是有來自野外的摩鹿加鳳頭鸚鵡待價而沽, 走私野生鳥至國外的交易也都悄悄進行著, 全世界的總數量約有8000只, 豢養的數量可能比野外更多。

棲息地的海拔大概在100-1200m之間, 超過海拔900m就很少有其蹤跡, 常棲息於開闊的林地、紅樹林、沼澤區、溪河邊的森林區等地, 通常單只、成對或一小群活動, 偶爾大批聚集時約有16只,

但由於數量嚴重下滑, 這種景象已不常見到, 在早晨離開棲樹與傍晚返回棲樹時會發出響亮的鳴叫, 主要食用堅果、椰果、種子、漿果、昆蟲等。

繁殖期在7-8月間, 築巢於高聳的樹洞內, 一窩產2顆卵, 約28天后孵化, 它們約在4、5歲時成熟;籠養的摩鹿加 鳳頭鸚鵡非常吵, 聲音非常大, 尤其是公鳥, 十分容易興奮與過度反應, 野生鳥會非常緊張, 啃咬破壞力超強, 籠舍一定要夠堅固, 巢箱除了需用厚實木板製成外, 最好在邊緣加上堅硬的金屬質材, 定期提供新鮮樹枝及玩具供啃咬。

繁殖:

提供的空間需夠寬敞, 需注意公鳥經常攻擊母鳥的行為, 尤其在空間不夠的情形下, 由於摩鹿加鳳頭鸚鵡體型大, 育雛期間不要常驚動親鳥, 不然可能發生親鳥因驚嚇而使幼鳥受傷甚至踩死幼鳥,

它們算是較多產的 鳳頭鸚鵡一年可多至3-4胎, , 一窩產2顆蛋, 孵化期約29天, 羽毛長成約需14-15個星期, 全年均可能繁殖。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