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優化和改良養殖環境 奠定生態防病基礎
(1)科學合理的放養密度是養殖環境的一種優化管理 科學合理的放養密度不僅能提高單位面積的效益, 而且可以保持養殖水體的微生態平衡, 從而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與流行。
[1]控制水體中細菌的繁殖。 例如用多種光合細菌全池潑灑, 光合細菌大量繁殖而成為水體中的優勢種群, 從而抑制池中致病菌的繁殖, 大大減少發病機率。 同時可以利用同種生物之間及不同類型生物間的複雜生態關係,
[2]控制體內細菌的繁殖。 多項研究結果表明:魚類消化道記憶體在大量的微生物, 這些微生物對幫助消化食物、促進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據此, 可人為地將某些細菌群拌食投喂, 使之在魚腸道內安家落戶並繁殖成為優勢種, 從而排斥致病菌繁殖, 達到預防傳染病目的。
[3]合理用藥 避免濫用藥物 藥物對防治病害有良好作用, 但使用不當往往會污染環境, 破壞養殖水體的微生態平衡, 引起病原菌的抗藥性。 因此在魚病防治中, 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藥物。
[4]保持最佳生態環境 水體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因此改善水體生態環境是預防魚病發生的基本前提。
3、科學飼養 提高機體抗病力
[1]注意選用好飼料 飼料的品質直接影響魚的生長, 進而影響魚的體質和抗病能力。 在飼料配方設計上, 一方面儘量選擇營養物質豐富、魚類生物利用率高的飼料原料, 如蛋白質含量高且魚類必需的賴氨酸、蛋氨酸豐富的魚粉、豆粕;另一方面控制飼料原料的品質、加工工藝。 例如VC在加工過程中損失較多, 可超量添加或採用制粒後外加, 也可採用穩定性較高的VC磷酯。
[2]注意操作方法 實踐證明:大量魚病與操作不慎、魚體損傷有關,
[3]降低機體的應激反應。 魚生活在水中極易受水體中多種因數(如水溫變化、污染等)影響, 引起應激反應, 其免疫機能受到抑制而易受病原體的感染, 因此應注意避免魚類的應激刺激。 處於應激狀態的魚類, 為説明其恢復正常的生理平衡狀態, 此時需要免疫啟動劑的協助。 然而, 如果對免疫防禦機能正常的魚體, 投以免疫啟動劑, 反而有可能使魚體正常的免疫機能受到抑制。 所以, 免疫啟動劑的使用一定要根據環境、疾病流行規律、魚體內外的微生物狀況、對魚體造成的應激性刺激程度等來決定, 千萬不要濫用免疫啟動劑而破壞魚體內正常的生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