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造景

逐步建立水族箱生態系統

建立水族箱生態系統這個過程的核心內容是建立完整的生物(細菌)過濾系統, 它需耗費的時間, 淡水缸大約是2周到1個月, 海水缸即使是初步建立起該系統就需1個月, 而整個系統穩定則需2-3個月。

為什麼要那麼長的時間?有沒有快一點的方法呢?

其實這個時間就是硝化菌生長繁衍並逐步達到穩定所需的時間。 細菌的生長繁殖特點與我們所熟悉的宏觀動植物完全不同, 它們一般行分裂生殖, 其數量的增長按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的指數方式增加(理論上的增長方式,

忽略了由於細菌死亡所導致的數量減少, 其實死亡與增殖是同時存在的)。 在理想條件下, 單一菌落的增殖會經歷3個主要階段:

1.漫長的增長前期, 這段時間細菌逐漸適應環境, 開始分裂, 但由於原本數量較少, 增加的細菌數也相對較少, 這個階段細菌總數是不多的。

2.快速增長期, 當經過增長前期, 細菌數累積達到一定程度後, 由分裂所增加的細菌數也隨之猛增, 其增長的幅度是以對數指數表現的, 所以又稱對數增長期, 在這個階段, 細菌總數將數十倍、上百倍的增加。

3.平臺期或衰退期, 細菌經過對數增長期後, 儘管仍繼續分裂, 但同時也有相當多的細菌死亡(死亡原因很複雜, 這裡不詳述), 如果此時有良好的營養供應,

細菌增殖的數量與死亡的數量將達到平衡, 細菌總數不再增加, 形成穩定的菌落, 稱為平臺期, 但如果營養供應跟不上細菌的消耗速度, 則由於營養耗竭而進入衰退期, 大量細菌死亡, 總數下降。 我們想達到的就是平臺期的效果。

但是, 我們的水族箱並非“理想條件”, 硝化菌也不只是單一的菌種, 水生生態系統中常見的硝化菌至少就有8種。 有些廠家的硝化菌廣告說搭配的細菌有相互增益的效果, 事實上細菌之間的關係並非那麼簡單, 共存共榮只是一方面, 而競爭則是永遠的主題。 在局部, 當一種或幾種細菌表現強勢, 那麼其它細菌一定會被抑制, 而當條件發生變化時, 原本弱勢的菌種可能會變為強勢, 反而抑制原先的強勢菌種(這就是為什麼穩定的水族箱不容易發生魚病,

而新缸或環境劇變的缸容易爆發疾病的原因);即使是共生的細菌, 之間也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平衡才能發揮最佳作用。 在新設水族箱裡, 環境十分不穩定, 又缺乏細菌增殖所需的營養, 細菌增殖得很緩慢。 特別是增長前期, 原本細菌增殖的數量就不多, 又有相當的細菌不適應環境而死亡, 要達到進入快速增長期所必需的菌數, 就要花費很長時間。 加之各個菌種間相互適應、相互協調也需要時日, 所以整個過程就進行得非常緩慢。

至於要縮短這個過程的方法不是沒有, 但對新手意義不大。 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用已含有大量穩定菌群的材質, 包括穩定使用過的底沙、各種濾材以及礁岩缸用的活石頭等,

他們的量越大系統穩定得越快, 但如果只是少量的話就沒有什麼大的作用了。 因為足夠的穩定菌群可以迅速改善水體品質, 量少不但不能穩定水質, 在環境改變後菌群自身也會發生很大變化, 一樣需要時間來重新適應, 其作用類似於加硝化菌(新手一般很難從老手那裡要到大量成熟的材質, 除非那位老手不想養魚了)。 而且即使使用大量成熟材質, 也需要一定時間來達到新的平衡, 決不是立即就可以放魚的。 所以我還是建議新手循序漸進地設置水族箱。

這裡特別要提一下的是:僅以大量添加硝化菌種的方式來達到快速建立生物過濾的方法是不可靠的!在一個缺乏營養的環境中,

光靠添加細菌不可能快速達到我們所需要的穩定狀態, 曹立在相關文章中也提出過類似觀點。 從細菌的增殖特點不難看出, 系統內的細菌是依靠自身的分裂增殖來達到我們所需的數量的, 人為的加入菌體只能是杯水車薪。 對於幾乎沒有所需硝化菌群的新設缸, 即使數倍於常規量地添加細菌, 也不可能達到它們自身增殖數十倍到數百倍所產生的菌體數量, 更何況加入的菌種中到底有多少活菌也需打個大大的問號。 其實對於新設缸來說, 添加硝化菌只是一個“藥引子”而已, 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善細菌生長的條件。

首先, 是要給它們安一個“家”。 許多細菌只有在依附于某些物體時才能正常生長, 在漂浮狀態下則生長遲緩甚至停滯。這個“家”就是我們常說的濾材,其種類繁多,曹立的相關文章都有描述。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體積小而表面積極大,這樣就可以在容積有限的水族箱裡為硝化細菌提供大量的依附表面。對於需氧菌,這個“家”還必須保證每一個角落都有充足水流,以滿足它們對氧氣的需求。對於厭氧菌則剛好相反,需要“微流”的環境,保證氧的低供給,以利於脫氮反應的進行(詳見smilecathy的翻譯文章)。其次,是要添加細菌生長所需的養料。我個人習慣是在新缸裡投放一點水蚤,黑暗中這些小傢伙會散佈到水族箱各個角落,他們死亡後的屍體就成了細菌的“飼料”。1周後可以放養孔雀、紅劍之類的魚,數量不可太多,3-4條足夠,他們的代謝產物、殘餌都是細菌的好營養,另外也可以放些蝸牛,用以除去剛剛興起的藻類(種草前最好將蝸牛請出去,否則可能會把水草啃得千瘡百孔,不過千萬別用除蝸牛劑),這樣一般2-3周就可以放魚了。至於海水缸,有文獻報導說加入切碎的蛤肉有助於生物過濾的成熟(得忍受它們腐爛時的臭味了,但臭味不正說明有細菌在大量生長嗎?)。現在超市里有賣一種叫“乳果糖”(這是學名,商品名就有很多了)的東西,理論上講也是細菌尤其是厭氧菌的“補品”,新缸裡添加一點應該有好處,不過我沒試過,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後果自負喔,不過反正是新缸什麼都沒養,大不了全缸換水)。

至於生物過濾系統建立以後的步驟,倒是可以DIY一點,根據需要加入系統的其它元素(自然界中這些元素是“一個都不能少”的,但在人為控制下並不是缺一不可,詳見下一節),然後自己慢慢調整,例如:裸缸養魚的可以先放琵琶之類體格強健的食藻魚,控制好藻類後放入自己中意的魚;做水草造景的則可以放入黑殼蝦、小精靈等等,並逐漸將燈光調至最佳,然後種草造景,最後放魚作為點綴……但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不管哪種缸,放魚都要從易到難逐漸增加,不要一下子把缸塞滿,否則剛剛建立的過濾系統有可能不堪重負而崩潰,那你就得從新來過了。這裡順便提一下種草,前面說過水草也有淨水功能,它們不會給過濾系統帶來很大負擔,所以目前水族界的意見是一下子把缸全種滿(當然指做水草造景缸),這樣可以避免藻類“翻身”。不過,一些好看難養的草在這種還不十分穩定的環境裡不容易長好,甚至會發生腐爛。我的意見是紅蝴蝶之類的草慢慢來,先用水蘭等鋪滿缸,作好早期的區域分割規劃,等穩定後再逐步用好草替換出那些“醜小鴨”。

在漂浮狀態下則生長遲緩甚至停滯。這個“家”就是我們常說的濾材,其種類繁多,曹立的相關文章都有描述。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體積小而表面積極大,這樣就可以在容積有限的水族箱裡為硝化細菌提供大量的依附表面。對於需氧菌,這個“家”還必須保證每一個角落都有充足水流,以滿足它們對氧氣的需求。對於厭氧菌則剛好相反,需要“微流”的環境,保證氧的低供給,以利於脫氮反應的進行(詳見smilecathy的翻譯文章)。其次,是要添加細菌生長所需的養料。我個人習慣是在新缸裡投放一點水蚤,黑暗中這些小傢伙會散佈到水族箱各個角落,他們死亡後的屍體就成了細菌的“飼料”。1周後可以放養孔雀、紅劍之類的魚,數量不可太多,3-4條足夠,他們的代謝產物、殘餌都是細菌的好營養,另外也可以放些蝸牛,用以除去剛剛興起的藻類(種草前最好將蝸牛請出去,否則可能會把水草啃得千瘡百孔,不過千萬別用除蝸牛劑),這樣一般2-3周就可以放魚了。至於海水缸,有文獻報導說加入切碎的蛤肉有助於生物過濾的成熟(得忍受它們腐爛時的臭味了,但臭味不正說明有細菌在大量生長嗎?)。現在超市里有賣一種叫“乳果糖”(這是學名,商品名就有很多了)的東西,理論上講也是細菌尤其是厭氧菌的“補品”,新缸裡添加一點應該有好處,不過我沒試過,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後果自負喔,不過反正是新缸什麼都沒養,大不了全缸換水)。

至於生物過濾系統建立以後的步驟,倒是可以DIY一點,根據需要加入系統的其它元素(自然界中這些元素是“一個都不能少”的,但在人為控制下並不是缺一不可,詳見下一節),然後自己慢慢調整,例如:裸缸養魚的可以先放琵琶之類體格強健的食藻魚,控制好藻類後放入自己中意的魚;做水草造景的則可以放入黑殼蝦、小精靈等等,並逐漸將燈光調至最佳,然後種草造景,最後放魚作為點綴……但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不管哪種缸,放魚都要從易到難逐漸增加,不要一下子把缸塞滿,否則剛剛建立的過濾系統有可能不堪重負而崩潰,那你就得從新來過了。這裡順便提一下種草,前面說過水草也有淨水功能,它們不會給過濾系統帶來很大負擔,所以目前水族界的意見是一下子把缸全種滿(當然指做水草造景缸),這樣可以避免藻類“翻身”。不過,一些好看難養的草在這種還不十分穩定的環境裡不容易長好,甚至會發生腐爛。我的意見是紅蝴蝶之類的草慢慢來,先用水蘭等鋪滿缸,作好早期的區域分割規劃,等穩定後再逐步用好草替換出那些“醜小鴨”。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