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養護

肝片吸蟲病

本病是由肝片吸蟲寄生於動物肝臟膽管所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寄生蟲病。 本病為世界性分佈, 多見於反芻動物, 兔也可被寄生, 特別是以青飼料為主的兔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 可造成嚴重的危害。

一、病原及生活史

肝片吸蟲為大型吸蟲, 長20—35 毫米, 寬5—13毫米, 柳葉狀, 腹背扁平。

成蟲在肝臟的膽管中產卵, 隨膽汁進入腸道並隨糞便排出體外, 在水中孵化出毛蚴, 毛蚴鑽入中間宿主—椎實螺體內, 經胞蚴、母雷蚴、子雷蚴, 最後發育成尾蚴, 尾蚴從螺體逸出, 附著在水草上形成感染性囊蚴。 兔吃了帶有感染性囊蚴的草而被感染。

童蟲在小腸內脫囊而出, 穿過腸壁進入腹腔, 然後穿過肝包膜、肝實質進膽管發育為成蟲。 自感染到發育為成蟲約需3—4個月。 成蟲可寄生3—5年。

二、流行病學特點

本病多發生於低窪和沼澤地區和多雨的年份。 兔的發病主要是飼喂了在水邊生長的含有囊蚴的青草所致。 囊蚴圓形、極小、直徑0.8毫米, 肉眼不易見到, 主要附著在各種水草葉莖上, 以水面附近最多。 囊蚴在潮濕的乾草和水內能存活3—5個月以上, 在乾燥及直射陽光下3—4周死亡。

三、致病作用與症狀

肝片吸蟲的童蟲在肝組織內移行, 可造成肝臟出血和急性炎症;寄生在膽管可造成膽管壁粗糙增厚, 呈繩索樣凸出於肝臟表面, 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消化功能;與宿主爭奪營養,

造成消瘦、貧血;分泌毒素加重慢性膽囊炎和慢性肝炎以及貧血症狀。

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開始有體溫升高, 病兔突然發病, 精神沉鬱, 貧血、腹痛、腹瀉、黃疸, 很快死亡。 慢性期主要是消化紊亂, 便秘腹瀉交替, 進行性消瘦, 嚴重貧血, 頜下、眼瞼、胸下水腫明顯, 經1—2個月死於惡病質。

四、診斷

根據進行性消瘦、貧血、水腫、消化紊亂等症狀結合流行病學調查, 可初步懷疑本病。 糞檢查到蟲卵或剖檢在肝臟膽管中查到多量的蟲體可以確診。

五、防治

最好的預防辦法是不用溝塘、河邊的水草、青草喂兔, 如不得已需要喂, 最好的消毒辦法是青貯發酵後喂。 也可藥物定期驅蟲來預防, 可一年2次。

治療和預防的驅蟲藥物為:①蛭得淨(溴酚磷)對童蟲、成蟲均有效。 按10—15毫克/千克體重給藥, 1次口服。 ②丙硫咪唑, 對成蟲有效, 童蟲作用較差, 按15—20毫克/千克體重, 1次口服。 ③碘醚柳胺, 對童蟲和成蟲均有效, 用量參照藥品說明書。 ④硝氯酚, 按3—5毫克/千克體重口服。

肝表面有條索狀突起, 為擴張的膽管(固定標本)(原圖:范國雄)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