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養護

弓形蟲病——人畜共患原蟲病

本病是一種世界性分佈的人畜共患原蟲病, 在多種動物和人中廣泛傳播, 對人畜和兔的危害相當嚴重。

一、病原及生活史

病原為剛地弓形蟲。 其形態, 在發育的各個不同階段差異較大。 其中滋養體又稱速殖子, 為新月形或香蕉形;假囊為球狀體, 為被破壞的宿主細胞膜內含有多量的速殖子;包囊為球體, 為滋養體共同分泌形成的囊膜, 內含多量的稱為緩殖子的滋養體;裂殖子, 圓球形;配子體, 大配子為球形或類球形, 小配子為半月形;卵囊, 為卵圓形或球形。

弓形蟲的發育需兩個宿主, 其終末宿主是貓, 其他動物是中間宿主。 兔等中間宿主吞食了貓排出的卵囊或其他動物的速殖子或緩殖子後, 卵囊中的子孢子或速殖子與緩殖子隨血液和淋巴液進入除腸道組織外的任一種組織細胞中, 以雙芽生殖方式繁殖, 增殖大量的速殖子, 此為急性☆禁☆感染期。 隨著免疫力的產生, 速殖子變為緩殖子形成包囊, 在腦、心、眼及骨骼肌中長期存活, 此為慢性☆禁☆感染期。 貓食入了速殖子與緩殖子後, 在腸上皮細胞內進行有性繁殖, 生成大配子、小配子、合子, 變為卵囊, 隨糞便排出體外, 完成一個生活史週期。 同時貓吃進了含子孢子的卵囊後, 也能充當中間宿主的角色, 故稱其為完全宿主。

二、流行病學特點

本病的易感動物為包括兔在內的多種動物及人。

因此, 其感染來源為多種發病和帶蟲動物;其中貓糞便中含有大量卵囊, 是最重要的傳染源。 感染途徑主要經消化道, 也可經破損的皮粘膜及胎盤感染。 被患貓的糞便及其他病畜、帶蟲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土壤等均是傳播媒介, 多種昆蟲和蚯蚓也可成為傳播媒介。

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 但多發於溫暖潮濕的季節和地區、養有家貓的畜群、有野生貓科動物活動的放牧地。

三、症狀與病變

症狀可分為急性、慢性與隱性型。 急性型主要發生於仔兔, 病兔突然發病, 不食, 精神沉鬱, 體溫升高和呼吸加快, 有眼屎, 流鼻液, 嗜睡, 並於幾日內出現運動失調或麻痹,

有驚厥, 常於發病後2—8日內死亡。 慢性型, 常見於老齡兔, 病兔減食, 進行性消瘦、貧血, 常後軀麻痹, 病程較長, 多數可康復, 但也有死亡者。 隱性型不表現臨床症狀, 血清學檢查呈陽性。

病變在急性型主要為肺、淋巴結、脾、肝、心的大面積壞死, 可見廣泛性灰白色壞死灶和大小不一的出血點, 腸粘膜出血, 有扁豆大小潰瘍灶, 胸腹腔液增多。 慢性型主要為內臟器官水腫, 有散在壞死灶, 並有肉芽腫性腦炎病變。

四、診斷

本病無典型症狀, 診斷較困難, 根據體溫升高和運動失調或麻痹, 死兔剖檢淋巴結、肝、脾等臟器的大範圍壞死灶可懷疑為本病。 確診應進行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

五、防制

治療以磺胺類藥物療效好, 與抗菌增效劑合用效果更佳。

①磺胺嘧啶按70毫克/千克體重、三甲氧苄氨嘧啶按14毫克/千克體重合用, 口服, 日2次, 首次加倍, 連用3—5日。 磺胺甲氧吡嗪, 按30毫克/千克體重、三甲氧苄胺嘧啶, 按10毫克/千克體重, 合用, 每日1次口服, 連用3日。

預防應禁止在兔場養貓, 並滅鼠。 發現病兔應及時隔離治療, 並用1%來蘇兒、3%火堿或火焰徹底消毒, 對病兔屍體應燒毀或深埋。 在發病期間應注意人的防護。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