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飼養烏龜前,
首先必須對龜種有所瞭解。
這部分可以從書籍、雜誌或國內外相關網站中蒐尋。
有了基本概念後,
方可就自身的條件進行考量所欲飼養的龜種。
一般而言,
在選擇龜種時,
水龜與陸龜的考量點會有些許差異。
在水龜方面,
最重要的是檢查其有無外傷或潰爛,
至於其他部分,
有些則與陸龜有相似之處。
就陸龜而言,
在選擇龜種時大致上應考慮以下數點:
體型大小
爬蟲類依其身體構造及棲息習性約略可將其活動範圍劃分為垂直分佈型與水準分佈型兩種。
一般蜥蜴、蛇等爬蟲類所需的水準空間較小,
多系呈高層分佈,
儘量充份利用平面範圍上的垂直空間。
烏龜則相反,
其對水準空間的需求頗大。
就水龜而言,
或許可依飼育箱的高度增加其垂直活動的空間;陸龜則不同,
其活動範圍僅限於地面上一定高度範圍,
在此平面上所剩餘的垂直空間範圍往往無法充份利用,
若飼養的陸龜多屬小型,
尚可用堆疊的方式架高,
分層分缸飼養以節省空間,
但若所飼養陸龜皆屬大型龜種,
則難以架高方式飼育,
而建議採用地面放養的方式。
因此在考量所欲飼養的陸龜品系時,
應先就該種陸龜的相關資料進行蒐集,
並思考長期飼育時所能供給的環境。
美國陸龜專家Richard Cary Paull曾依據陸龜體型的大小,
將亞達伯拉、加拉巴戈、蘇卡達、豹龜、黃腿、紅腿、靴腳、輻射等陸龜定義為八大陸龜。
就國外的經驗而言,
專家建議成體蘇卡達象龜至少需要3.6*3.6公尺的空間範圍,
而成體豹龜則最少需要2.4*2.4公尺的空間範圍以資活動。
體質強健(刻苦耐勞)
摒除氣候條件不談,
有些陸龜在體質上較為嬌弱,
並不適合初學者入門,
這類陸龜包括印度星龜(Geochelone elegans)、荷葉陸龜(Kinixys erosa)等。
至於黃頭、黃腿、四趾陸龜、CB個體的紅腿象龜、歐洲陸龜、賀曼陸龜、蘇卡達象龜等皆可算是體質強健且刻苦耐勞的龜種。
WC個體與CB個體
一般市面上的烏龜依其來源通常可分為CB個體(captive-bred)、CR個體(captive-raised)與WC個體(wild-caught)三種。
所謂CB個體是指人工繁殖的烏龜個體,
一般來說,
蘇卡達、紅腿、豹龜、輻射、亞達伯拉、賀曼、緣翹、歐洲等陸龜在國外多有繁殖場,
因此較易看見人工繁殖個體(上述這些陸龜以CB個體居多,
偶爾可見WC個體)。
WC個體則是指野外捕獲的烏龜個體,
例如黃頭、西裡貝斯、靴腳、緬星、黃腿、折背、挺胸等多為野生個體。
至於CR個體則是指經人工飼養一段時間的CB或WC個體,
通常CB個體會較WC個體容易飼育,
且較無寄生蟲與疾病的問題。
你可以知道CB個體的年齡與它們的一些背景資料,
若打算進行繁殖,
飼養過一段日子的CR個體會較WC個體來得容易進入狀況(WC個體通常需要幾年的時間適應環境,
並穩定地成長至繁殖週期出現)。
若硬要說CB個體有何缺點的話,
那就是有些品系的陸龜幼體比較嬌弱,
在人工飼育的環境下它要需要理想的環境條件以健康地成長。
就新手而言,
可以考慮從年紀稍長且較大一點的CB個體入門,
通常這些CB個體的龜齡約為6個月至一年間。
小心地提供適當的設備及食物通常可以使爬蟲迷順利地養大這些CB個體的幼龜。
在國外,
對於有經驗的繁殖者來說,
通常會依法引進野生的個體來增加基因庫的變化。
由於所有的陸龜均屬保育類龜種,
應儘量避免因商業因素而造成野外成體的補捉,
並以人工繁殖體系供應市場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