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鳴蟲的捕捉之前,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 為使鳴蟲能世代相傳, 永遠造福於人類, 要對鳴蟲和其他昆蟲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 切不可破壞它們的棲息環境, 不濫捕亂捉。
1.捕捉原則
在捕捉中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待鳴蟲性成熟後捕捉,
盡可能讓鳴蟲在自然界留下後代,
因此捕捉時間不宜太早;
2)捕成蟲,
留若蟲,
捕雄蟲,
留雌蟲,
對不需要的鳴蟲要手下留情,
就地放生,
不要無故弄死;
3)捕捉數量要節制,
決不可進行掃蕩式的捕捉,
尤其是在同一地點,
對稀有種類,
要保持一定的野外種群數量;
4)對於穴居或隱居的鳴蟲,
2.捕捉時間
野外鳴蟲大都在夏末秋初成熟。 雄性成熟後便開始鳴叫。 聽到蟲鳴便是合適的捕捉時間。 一般來說, 7、8、9三個月是捕捉鳴蟲的最佳季節。 對於晝行性鳴蟲, 如大多數蛉蟲類、蟈蟈等, 白天捕捉為宜;對於夜行性鳴蟲, 如蟋蟀類、馬蛉等, 則晚間捕捉為佳。
3.棲息場所
常見鳴蟲的棲息場所可分為三類:地棲、草棲和樹棲。 地棲鳴蟲有鬥蟋, 油葫蘆、棺頭蟋等。 它們生活在田野地表、雜草和作物的根部, 村舍屋宇的牆腳, 磚塊瓦礫堆下。 常常挖洞穴居, 或利用現成的牆隙、石縫隱居。 有些隱藏在枯枝落葉層或磚瓦等覆蓋物之下,
4.捕捉工具與方法
捕捉鳴蟲最基本的工具是各種捕網。 市場有售的小圓錐形尼龍網罩適用於地棲鳴蟲, 也可利用透明的小口塑膠飲料瓶, 剪下帶口蓋的半截作捕蟲罩。 隨蟲聲找到確切的穴居點後, 可用網罩或塑膠罩守候, 然後用草稈、枝條或灌水將蟲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