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小寵 » 鳥飼養

紅額鸚鵡

【物種名稱】 紅額鸚鵡

【又 名】

【拉丁學名】 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

【英文名稱】 Red-fronted Parakeet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紐澳鸚鵡族

【整體概述】

身長:依照不同亞種, 為26到32公分不等(10.25吋到12.5吋)

亞種:目前共有8種已知亞種, 分別為:

1.Red-fronted Parakeet(Cyanoramphus n. novaezelandiae)

2.Kermadec Red-fronted Parakeet(Cyanoramphus n. cyanurus)

3.Chatham Red-fronted Parakeet(Cyanoramphus n. chathamensis)

4.Antipodes Red-fronted Parakeet(Cyanoramphus n. hochsteteri)

5.Macquarie Red-fronted Parakeet(Cyanoramphus n. erythrotis)

6.Norfolk Red-fronted Parakeet(Cyanoramphus n. cooki )

7.Lord Howe Island Parakeet(Cyanoramphus n. subflavescens)

8.New Caledonian Red-fronted Parakeet(Cyanoramphus n. saisseti)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前額、頭頂、眼睛後方延伸的條狀羽毛均為紅色;背部下方兩側也帶有紅色羽毛;外側飛行羽藍紫色;鳥喙淺藍灰色, 尖端黑色;虹膜紅色。 母鳥頭部的紅羽較少;虹膜為紅棕色, 尾巴較短。

棲息環境和習性:紅額鸚鵡主要棲息於紐西蘭所有不同高度的森林, 尤其是面積廣泛的林區;灌木叢、草地、森林邊緣地帶、在小島上延著海岸的地區等都是他們的活動範圍。

在繁殖季他們大多成對或是以小群體活動, 大部分在樹頂或是樹木在外側的枝幹上聚集;平時大多在靠近地面或是地面上覓食;對鳥通常整年都會離群獨居, 但也經常和其他同伴組成小群體;在春季他們會聚集在島上的小水坑處, 共同分享僅有的水源, 一起飲用或是洗澡等。 偶爾他們也會前往鄰近的小島上覓食, 對人類相當友善, 可以近距離接近;當覓食的時候會彼此發出清柔的交談聲, 飛行的時候則會發出比較尖銳的鳴叫。

它們的鳴叫聲聽起來很像羊的叫聲, 在紐西蘭, 它們的數量已不多, 紐西蘭周圍海島的數量比紐西蘭本島多,

主要棲息在本島的森林及周圍小島內的開闊灌木叢與草地上, 偏好在森林邊緣地帶與開闊的地區活動, 繁殖期外的時間常常成對或一小群在樹上或灌木叢中活動, 經常在地上或靠近地上的地方覓食, 有時群集在有泉水或水塘旁飲水洗浴。

繁殖季節主要在10 至12月, 但全年均可繁殖, 築巢於樹洞中, 在樹木較稀少的紐西蘭鄰近島嶼的族群在樹洞不足的情況下會築巢在岩石裂縫與地洞內, 一窩約產5顆卵;在歐洲移民還未到達紐西蘭時, 它的數量很多, 現在有些亞種的數量只剩數千隻甚至數百隻, 而如今世界上的數量可能超過一萬五千隻, 但常與黃額鸚鵡(Yellow-fronted Kakariki)混種, 所以有部分不是純種的紅額鸚鵡,

食物:紅額鸚鵡主要以樹葉、植物嫩芽、花朵、花蜜、水果、漿果、大量的昆蟲、動物剩下來的殘渣或是屍體;有時候會撿食些小碎石塊。 同時在沿海地區他們也會覓食海藻、貽貝等。

【地理分佈】 紐西蘭南部和北部的島嶼、大部分沿海島嶼、奧克蘭島和其他小島。

【繁 殖】

繁殖成功率很高, 約5個月即有生殖能力, 但建議在完全成熟時(約1歲大時)再讓它們繁殖, 一對成熟的成鳥通常繁殖的欲望很高, 全年都可繁殖, 一年可生好幾窩, 一窩可產4-9顆蛋, 通常為5顆, 孵化期19-20天, 羽毛長成約35天, 在幼鳥尚未離巢時, 母鳥可能繼續生第2窩甚至第3窩, 不建議連續不停的繁殖, 如果發生最好將幼鳥抓出巢手養 , 以減輕親鳥的負擔。

【保護級別】

為華盛頓公約附錄I 一級保育種類,

有些資料是有注明為一級保育, 有些沒有。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