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狗狗 » 狗狗健康

狂犬病

概述:狂犬病俗稱瘋狗病, 又名恐水病, 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犬、貓和其他動物及人畜共患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病的特徵是, 發病犬、貓表現狂燥不安、意識紊亂、攻擊人畜, 最後麻痹而亡。
一、流行
狂犬病毒屬於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 RNA型。 病畜及帶毒的野生動物是本病的傳染病。 病毒主要存在於病畜的唾液內, 在臨床症狀出現前10-15天, 以及臨床症狀消失後6-7天, 唾液中均含有病毒。 主要通過咬傷的傷口發生感染。 現代研究證實, 也可經消化道和呼吸道發生感染。 據報導, 蝙蝠的唾液帶有病毒, 因此認為蝙蝠在狂犬病的傳播方面起著重林的作用。
犬、貓以及其它各種家畜、家禽和野生動物對本病都易感染。 實驗動物中, 家兔、豚鼠、小鼠等也能感染。 人有較高的易感性。 本病發生多由咬傷引起, 所以遊行鏈鎖特別明顯, 以一個接著一個的順序呈散發形式發生。 一般春、夏季比秋、冬季發生多。
二、症狀
潛伏期長短不一, 與咬傷部位(距中樞神經的遠近)和程度、唾液中所含病毒的數量等有關。 最短8天, 長的可達數月或1年以上。 犬、貓平均20-60天, 人為30-60天。
1、犬:典型病例分為前驅期(沉鬱期)、狂暴期(興奮期)、麻痹期。
(1)前驅期:病犬精神沉鬱, 喜藏暗處, 舉動反常, 不聽呼喚。 瞳孔散大, 反射機能亢進, 稍有刺激便極易興奮。 異嗜, 好食碎石、泥土、木片等異物。
不久發生吞咽障礙, 唾液增多, 後軀軟弱。 咬傷處發癢, 常以舌舐局部。 前驅期一般為1-2天。
(2)狂暴期:病犬狂暴不安, 攻擊人畜或咬傷自身。 有的犬無目的地奔走, 甚至一晝夜奔走百餘裡, 且多半不歸。 由於咽喉肌麻痹, 吠聲變得嘶啞。 此外, 下頜下垂, 吞咽困難, 唾液增多。 狂暴的發作往往與涫鬱交替出現。 病犬疲勞臥地不動, 但不久又站起, 表現出一種特殊的斜視, 見水表情惶恐, 神志緊張。 狂暴期一般為3-4天。
(3)麻痹期:病犬消瘦, 精神高度沉鬱, 咽喉肌麻痹後, 下頜肌、舌肌、眼肌也發生不全麻痹。 病犬張口、垂舌、斜視, 從口中流出帶泡沫的唾液。 不久, 後軀麻痹, 行走搖晃, 尾巴垂於兩腿之間, 常倒臥在地。 最後因全身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亡。 麻痹期一般為1-2天。
整個病程6-8天, 少數病例可延至10天。 除上述典型經過的以外, 也有興奮期短的。 甚至由前驅期直接轉為麻痹期。 稱之為沉鬱型狂犬病。 經2-4天死亡。
應當指出, 現時遊行的狂犬病, 以非典型病型為主, 表現典型經過的很少。
2、貓:病程與犬相似。 病貓常藏匿, 不斷鳴叫, 刺激之則表現出攻擊行為。 病的後期, 後肢發生麻痹。 貓以狂暴型較多見。
三、病理 剖檢無特徵性變化。 常見口腔及咽喉粘膜充血或糜爛, 胃內空虛或充滿異物, 胃腸粘膜充血、出血, 中樞神經實質及腦膜腫脹、充血、出血。 組織學檢查, 見有非化膿性腦炎變化, 以及在大腦海馬角, 其次是小腦、延及的神經細胞胞漿內出現嗜酸性包涵體(內基氏小體)。
四、診斷 典型病例,
根據臨床症狀, 結合咬傷史, 一般可以作出診斷。 但由於相當多的病例呈現非典型經過, 而且病犬在出現症狀前10-15天即已從唾液中排毒, 所以當動物或人被可疑病犬咬傷後, 應將其拘禁觀察2周以上。 如無狂犬病症狀出現, 則不是狂犬病;若是表現狂犬病症狀, 應將其撲殺, 採取腦組織(腦幹、海馬角、小腦、視丘)等做觸片或切片, 染色後鏡檢, 如發現內基氏小體, 即可確診。 內基氏小體在神經細胞漿內, 呈圓型、橢圓形或梭形, 為嗜酸性, 用姬姆薩液染成紅色, 大小約為1-30微米。 但檢查不出內基氏小體, 也不能完全否定狂犬病, 這是因為有10-25%的病例查不到內基氏小體。 此時, 可通過螢光抗體法或生物學試驗進行確診。 在診斷時, 應注意與偽狂犬病、犬瘟熱等相鑒別。

五、防疫
1、對病犬、病貓應立即撲殺, 不宜治療:肉一委不能食用, 屍體必須燒掉或深埋。
2、捕殺野犬、狼、狐等。
3、對軍犬、警犬、家犬, 應定期進行預防接種。 目前國產使用的疫苗有兩種:一種是狂犬病疫苗, 用於犬類及其他家畜狂犬病的預防;另一種是狂犬病弱毒細胞凍幹苗, 供犬狂犬病預防用。
以上兩種疫苗的用法、用量可參見說明書。 現在推廣使用犬用五聯疫苗, 仔犬在42、56、84日齡注射3次。 幼年犬加強免疫1-2次。 進口苗:唯一在國內註冊的有英特威狂犬病疫苗.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