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養護

自己養小金魚的日常護理方法

保持水質清純對養金魚來說至關重要, 因此要經常用乳膠管吸除積渣, 把玻璃缸底部的糞便、殘餌連同混濁水吸乾淨, 然後徐徐地補進已放置一天的新水。

倘若操作過程中出現水草浮起或假山被碰倒等情況, 要及時恢復原狀。 下面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飼養金魚的一些注意事項~
一、勤觀察, 早治療
一般魚被病原體感染或侵襲後, 都有一段過程, 有一些徵兆, 如病魚活動遲鈍, 常緩慢游于水的表面, 不聚群, 若有驚動, 略下沉後, 即浮出水面。 也有一些魚剛發病時, 狂遊急竄, 或體色灰暗, 鱗片脫落等。 再如, 白鯽出血病發生後, 早期魚塘中的野小雜魚死亡等。 當發現魚池中出現魚病徵兆時, 應及時採取措施, 進行治療, 可避免病情擴展。
二、正確診斷, 對症下藥
首先根據氣候特徵, 水源情況, 魚種來源, 混養比例和密度飼養管理, 歷年魚病流行規律, 魚群食欲、行動、體色等的情況,
進行實地調查分析。 然後將瀕於死亡的病魚或死亡而未腐變的魚屍, 對其體表、鰓絲、肌肉、內臟等部位進行肉眼檢查或鏡檢。 看其體表有無出現大型的寄生蟲中華鰠、錨頭鰠等, 或出血點塊、鱗片脫落、爛鰭、肛門紅腫等現象。
鰓部, 鰓蓋充血腐蝕, 鰓絲的顏色、粘液多少, 寄生蟲寄生, 鰓絲腐爛帶泥。 剖開魚腹後, 是否有腹水、腸道發炎、充血, 肝臟和脾臟等器官的充血。 剝開魚皮, 肌肉是否出血等。 根據檢查的具體症狀, 首先診斷出寄生蟲、細菌性、病毒性疾病或併發症, 再根據病魚的表現進行綜合分析, 作出正確診斷, 對症下藥。
三、準確測算, 用准藥量
準確測算, 用准藥量是治療魚病效果好壞的另一關鍵。 對外用藥,
全池潑灑, 要準確計算池水體積, 並應考慮到水質特點及當時水溫等的影響, 如有機質多, 水質較肥、水溫較低時, 用量應多些。 池水體積的測算要以實有水面和平均水深計算。 平均水深的測算, 以池塘幾個深淺不一的深度的平均數為准。 內服藥物的劑量以每千克魚體攝食到多少藥物來表示的。
具體常有兩種計算方法:按重量計算和按攝食率計算, 應靈活運用。 當池塘中大多數魚攝食旺盛時, 按塘魚的總重量計算較為準確;當池魚病情嚴重或氣候不好, 導致食欲減退, 應根據估算的攝食率, 以較高比例將藥物拌入餌料中, 以保證尚能吃食的病魚吃到足夠的藥量。 配製藥餌時, 還應考慮到藥物在水中丟失的情況。
注意估算塘魚的總數重量, 要考慮到各階段生長增重的比例, 不能以投放魚種計算藥餌的投喂量。
四、掌握藥物特性, 科學用藥
魚病常用藥物都各有其理化特性, 在保存使用時應注意合理化, 避免藥物因保存使用不當而造成失效。 如哪些藥物只能外用, 哪些藥物內服效果好、哪些藥物不能合用。 哪些藥物合用效果會更好, 哪些藥物會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等。 藥餌應考慮到魚的生活習性, 製作浮性、沉性、微粒等不同的藥餌。
一般如青、鯉、鯽魚發病應投喂沉性藥餌;草魚發病以投喂浮性的藥餌或拌藥在水草上較好;白鰱發病應投喂微粒藥餌, 製作時要拌入一定量的粘合劑, 以防藥物在水中散失。 藥物潑灑要將藥物充分溶解後均勻潑灑全池,
潑灑時間以下午進行比較好, 因下午水溫高, 藥效高。 潑灑藥物時從上風處逐步向下風處潑灑, 潑灑後的剩渣殘粒未溶解的藥物, 不能潑入池中。 否則魚吞食會引起中毒死亡。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